蜀汉 1:蜀汉大将军 姜维 姜维原是魏国的一个人,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便投奔了蜀汉。他在蜀汉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后来升任为大将军。姜维曾多次带领蜀军北伐,试图削弱曹魏的力量。即便是在刘禅投降曹魏之后,姜维依然没有放弃恢复汉室的理想,他曾策划策反钟会,企图重新振兴汉室江山,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死于乱军之中。






3:护军将军 孙震 孙震是吴国宗室,征虏将军孙贲的孙子。和张悌一同抗敌的他,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4:宜都太守 虞忠、夷道监 陆晏、偏将军 陆景 陆晏、陆景是陆逊的孙子,他们和宜都太守虞忠一起负责守卫宜都。晋军攻打宜都时,三人都英勇战死。 曹魏 曹魏的灭亡比东吴稍早,但曹魏亡国时并没有出现殉国的大臣。严格来说,曹魏灭亡时,唯一殉国的人并非臣子,而是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即位时,魏国的权力早已被司马昭掌控,他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曹髦为了挽回魏国的命运,决定发动自杀性的反抗行动,带领宫中的侍卫们发起了讨伐司马昭的行动。然而,曹髦最终未能成功,身死之后,曹魏政权也进入了最后的衰退阶段,最终被司马氏取而代之。 曹魏为何没有忠臣殉国? 这一切与曹魏的创始人曹操的治国理念有关。曹操起初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广泛招揽各类人才,但在用人上过于注重才华,忽视了德行的培养,这种做法导致了他与部下的关系疏远。 刘备曾对后主刘禅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一生待人宽厚,关羽、张飞等人忠诚于他,而曹操则显得较为冷酷,许多有才之士反而因曹操对他们的不尊重而心生不满。 例如,曹操在得知荀彧不支持他称王后,毫不犹豫地赐死了荀彧。曹操还因大将于禁被关羽围困投降,而将其贬低,甚至故意羞辱他,导致于禁因羞愧而死。曹操对手下既用又防,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关怀。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他不仅打压自己的兄弟,还惩治亲戚,甚至将曹洪因为拒绝借钱而进行打压报复,曹洪差点丧命。这种治国理念使得曹魏宗室和臣子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最终导致了曹魏的衰亡。 曹操和曹丕父子的用人之道破坏了忠孝立国的根基,也就无法在国破时得到忠臣的支持,这也是曹魏灭亡时没有忠臣殉国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