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异物阻塞是日常“致命危机”,儿童误食、成人呛食、老人吞咽不畅等情况,若未及时处理,几分钟内就可能因缺氧昏迷甚至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1974年提出,借外力冲击形成气流排出异物,至今挽救无数生命,掌握它能为自己和他人筑牢生命防线。
一、分人群操作:方法有差异
1.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标准腹部冲击
患者意识清醒且气道阻塞时使用:
体位:施救者站患者背后,双腿与肩同宽,让患者前倾,双臂绕其腰部。
定位:一手握拳,拇指侧贴腹部正中线(肚脐与剑突间,约肚脐上两横指),避免压肚脐或剑突。
发力:另一手抓握拳手,快速有力向内上挤压腹部,动作短促,挤压后放松,重复至异物排出。
注意:按患者体型调整力度,儿童需减轻,防内脏损伤。
2.孕妇及肥胖者:胸部冲击法
对于怀孕晚期或腹部肥胖无法环抱的患者,施救者站于其背后,双臂绕过其腋下,环抱其胸部。一手握拳,拇指侧置于胸骨中点(避免压剑突),另一手抓握拳手,快速有力地向后冲击,重复至异物排出。
3.自救:无他人协助
独自阻塞时,借助固定物体:
弯腰将上腹部靠坚硬物体边缘(椅背、桌角等),对准肚脐与剑突间。
双手扶物,前倾身体,用体重施压并配合向上冲击,反复压迫上腹部,直至恢复呼吸。
4.1岁以下婴儿:拍背+按压
婴儿气道窄、骨骼脆,用“拍背压胸法”:
体位:施救者坐姿,将婴儿面朝下俯卧在前臂上,用手掌和大鱼际托住婴儿的面颊和下腭(确保不压迫喉咙),头低于躯干,肘部靠膝盖固定。
拍背:另一手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向下拍击5次。
按压:若未排出,单手托住头颈,将婴儿翻正,仰卧于大腿上,头仍低于躯干。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正下方)快速向下按压5次,深度为胸廓13,交替拍背按压至异物吐出。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别用错场景
适应证
气道完全部分阻塞,患者出现“海姆立克征象”(双手不自觉地抓住自己的喉咙),无法说话、咳嗽无力、呼吸急促、面色发紫,且意识清醒。
仅适用于成人、1岁以上儿童及清醒患者。
禁忌证
昏迷或心搏骤停: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法,将患者平卧,启动CPR(30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同时拨急救电话。
胸部腹部损伤:如车祸、外伤后疑有骨折、内脏破裂,禁用冲击法,等待专业医护处理。
三、警惕并发症:急救后需评估
常见并发症
操作不当可能致胃破裂、肋骨骨折(老人或骨质疏松者)、主动脉损伤、膈疝、气胸等。注意事项
定位精准:无论腹部或胸部冲击,明确目标位置,避压骨骼和内脏。
力度适度:以排出异物为原则,按年龄、体型调整,老人、儿童、孕妇需轻柔。
急救后评估:即使异物排出且呼吸恢复,也强烈建议立即就医,以检查是否存在内脏损伤、骨裂等后续问题。
勿过度依赖:患者能正常咳嗽时,鼓励自主咳嗽排异物,无效再用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简单易学、及时有效,无需复杂设备,黄金时间内能解危机,但并非“万能”,关键是“用对场景、做对步骤”。建议所有人主动学(通过正规课程、科普视频),尤其是家长、老人照护者、餐饮从业者等高危人群。生死攸关的几分钟里,正确的急救动作就是“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