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自然》期刊发表题为《腺苷信号通路介导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的抗抑郁作用》的研究成果。
北京时间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大脑中一种名为腺苷(Adenosine)的信号分子,是氯胺酮(Ketamine)与电休克疗法(ECT)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核心通路,并基于此提出“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aIH),实现安全、可控地诱发大脑内腺苷释放,从而达到显著抗抑郁效果。
近日,罗敏敏实验室的博士后乐晨雨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对抗抑郁症的工具箱,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扩充与升级。
“总开关”被发现:腺苷通路成抗抑郁核心
据世卫组织数据,世界上大约有3.32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常规药物反应不佳,属于“难治性抑郁症”。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罹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人。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是目前已知起效最快的干预手段,但前者存在解离副作用与成瘾风险,后者可能导致短期失忆等认知损伤,其共同作用机制长期不明,严重制约了疗法优化。
罗敏敏团队联合国内多个顶尖实验室,利用前沿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技术,首次在活体大脑中发现,无论是使用氯胺酮还是电休克治疗,都会在情绪调控关键脑区——内侧前额叶皮层引起腺苷水平的急剧、持续上升。
“在大脑负责情绪的‘指挥部’里,安装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开关。氯胺酮或ECT等强效疗法,就像是按下了这个开关的‘启动按钮’,能立刻引起腺苷这种信号物质的大量释放。”乐晨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形象地解释。
乐晨雨表示,研究进一步证实,当通过基因或药物手段“关闭”这个开关时,两种疗法的抗抑郁效果完全消失。而直接增强腺苷信号,则能模拟出抗抑郁效果。这表明腺苷通路不仅是疗法起效的“必经之路”,更是启动整个抗抑郁过程的“核心枢纽”。
研究发现,当这个“总开关”被打开后,激增的腺苷会立刻激活其下游的A1和A2A受体。这就像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它能够精准地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可能让一些过度活跃的焦虑、抑郁回路平静下来。同时,它也会启动一系列促进神经连接修复与重塑的信号,帮助大脑恢复应有的可塑性。
“简单来说,这个‘总开关’的开启,像是为失衡的大脑按下了一次高效的系统重置按钮,通过一系列快速的神经调控,从而在短时间内改善情绪。当然,这个复杂过程中更精细的细节,正是我们团队目前深入研究的方向。”乐晨雨说。
“绿色”疗法新选项:无药、无创、无成瘾
基于这一发现,罗敏敏团队迅速开展转化研究。在与长春应化所王晓辉团队合作下,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30多种氯胺酮衍生物,并筛选出“脱氯氯胺酮”等候选分子。在动物实验中,这些新分子在低剂量下即可诱发更强的腺苷释放,抗抑郁效果优于氯胺酮,且运动亢进等副作用显著降低。

针对抑郁症的呼吸疗法图解。(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公众号发布的视频截图)
与此同时,团队开发出非药物疗法——间歇性低氧干预(aIH)。该疗法通过让使用者间歇性吸入低氧空气,安全、可控地激发大脑内源性腺苷释放。
“对于大家听到‘低氧’可能产生的担忧,我们非常理解,也在此郑重说明:aIH中使用的低氧是高度可控、短暂且安全的,其原理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高原习服训练’。”
乐晨雨告诉记者,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治疗中使用的氧气浓度通常在9%–12%之间,并非让人窒息的无氧环境,大致相当于身处海拔3500–5500米的高原。这是一种人体能够良好耐受并产生积极生理适应的水平。治疗在专业人员监护下进行,全程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心率等关键生理指标,确保状态始终处于安全窗口内。
“在治疗前,我们会评估每个人对低氧的初始耐受度,并据此量身定制‘低氧-常氧’交替的频率与时长,实现安全与有效的平衡。”
简单来说,aIH的核心是“用可控的、短暂的生理信号,激活大脑内在的修复机制”。它绕开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与成瘾风险,也避免了有创操作,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一个“绿色”新选项。
通向临床:有望催生多维度的产品与疗法
乐晨雨向记者透露,基于研究发现的“腺苷通路”,未来有望催生多个维度的抗抑郁产品与疗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全新的物理治疗设备和基于新机制的新一代药物。
罗敏敏团队与北京安定医院合作推进的间歇性低氧(aIH)疗法,其未来形态很可能是一种智能化的、可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使用的医用级呼吸设备。它能精确控制氧气浓度,并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理指标,实现安全、可控的“非药物处方”治疗。并且团队建立的以“增强腺苷信号”为标准的筛选体系,已经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经过后续优化和临床验证后,有望开发成口服药或吸入剂等便捷剂型,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关于走向临床的时间表,乐晨雨称,团队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对于aIH疗法,我们已启动临床试验,首要目标是验证其在患者中的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若进展顺利,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能获得明确的临床可行性结论。对于新药开发,这通常是一条更长的道路。从先导化合物优化到完成全部临床研究,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我们的发现为这条新药研发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方向和起点。”
对于当前正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及家人,乐晨雨表示,这项发现意味着,未来对抗抑郁症的工具箱,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扩充与升级。
“请务必在专业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您当前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他恳切建议抑郁症患者,“任何突破从实验室走到临床都需要时间,我们的研究是为未来铺路,旨在不久的未来为您提供经过严格验证的、更优的新选项。请与您的主治医生保持沟通、保持信心,科学界正在为此持续努力,未来的治疗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