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旅游部接连发布了出境旅游提醒,建议国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这个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了广泛反响,数据显示,原本飞往日本的机票在一天之内退票量骤降超过60%。
然而,有趣的是,那些决定不去日本的中国游客,转而选择了前往韩国,韩国一下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出境旅游目的地。 更让人意外的是,许多韩国网友竟然发出了不欢迎中国游客的呼声,表示希望中国游客不要去韩国。这是为什么呢? 11月7日,台湾高市早苗在国会就台海局势发表言论,公开表示如果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日本可能会介入。此番言论触及了中国的底线,立刻引发中国外交部的强烈抗议,认为日本在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中国一系列的反制措施相继出台,这不仅仅是单一部门的举动,而是外交部、教育部和文旅部联合采取的组合拳式回应,力度比以往更为严厉。 日本方面显然有些慌了,他们派出高级官员来中国解释,称高市早苗的发言只是表明日本的法律立场,表示不认同中国的旅行警告,称日本依然是安全的旅行目的地。然而,中方的态度依然坚定。 有专家分析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口头争论,而是通过影响旅游这一渠道来表达中国的立场,旅游已然成为了一张外交牌。 韩国意外成了接盘者。中国政府的警告发布后,立刻产生了明显效果,直接打击了日本的经济。日本航空公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而化妆品品牌资生堂的股价则暴跌了11%。更为明显的是,许多原定飞往东京、京都的机票被取消,总计约有50万张机票退订。而那些专门依赖中国游客的旅馆和商家,遭遇了空房和生意萎缩的困境。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游客对日本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约有750万中国游客前往日本,占到所有外国游客中的五分之一。这些游客总共花费了超过6万亿日元,这笔资金为日本的许多地区带来了经济支持。然而如今,随着中国游客的流失,那些依赖游客消费的商家,尤其是电器商店、和服租赁店和民宿业者,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困境。日本的一家研究机构也估算,如果中国游客大幅减少,可能会使日本的GDP减少约0.36%。虽然这一数字看似不大,但考虑到日本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期仅为0.7%,这一损失相当于吞掉了大部分的增长预期。那么,这些游客去了哪里呢?答案显而易见——他们转向了韩国。 中国旅游平台去哪儿数据显示,警告发布后,韩国瞬间跃升为最受欢迎的出境游目的地。飞往首尔的机票预定量和搜索量急剧上升,紧随其后的是泰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比如,上海的一家旅行社透露,原计划推销的北海道滑雪团,超过一半的团员退了团,而同一时期,韩国江原道滑雪团的咨询电话却暴增了几倍。韩国旅游业在还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迎来了来自中国游客的热潮。 然而,网上的热烈反应和现实情况却大有不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许多人积极响应支持国家,不去日本的呼声,晒出退票的截图。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11月16日,上海浦东机场飞往日本的航班几乎满员。在东京的浅草寺,依然能看到大量中国游客拍照留念。有游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只是做了提醒,我们觉得日本还是挺安全的,假期早就计划好了。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很有意思,它揭示了个人旅游计划与国家立场之间的微妙平衡。虽然许多人爱国,但也不愿意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假期和旅行机会。 更加戏剧性的反应来自韩国。中国游客转向韩国的消息一经发布,韩国媒体的评论区充斥着大量韩国网友的反感留言。他们并不欢迎中国游客,甚至有人直言:别来!求你们了,我们不喜欢你们。也有网友表示:真羡慕日本,他们(中国游客)不来了。那么,为什么韩国人会有如此反应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过去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被媒体放大,给韩国民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其次,韩国人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心存警惕,看到中国游客可能大规模涌入,第一反应就是担忧和拒绝。这无疑给韩国政府带来了困扰,如何在经济利益和民众情绪之间找到平衡,成了一个难题。最终,日本旅游业受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压力巨大;而韩国虽然意外迎来机会,却面临着民众强烈的反对声音。这一系列的事件再次证明了中国游客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出行决策能够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走向。也因此,这件事向所有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发出了警示:在处理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时,必须格外小心。今天的中国游客,不仅带着钱包,还带着强烈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