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季,就有不少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最近,在自媒体平台上,一款名为葱姜香菜汤的食疗方突然火了。三片生姜、五段葱白、七颗香菜梗,三样常见食材被网友称作“感冒退热神器”。
葱姜香菜汤的做法简单,只需冷水下锅,煮开后放入红糖,关火即可,还讲究“趁热猛喝”,当天喝完。不少试过的人留言“喝完整个人都通透了”“低烧真的退了”。
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汤,真有这么神奇?其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
背后有中医依据
葱姜香菜汤的方子看似随意,其实暗合中医食疗的思路。生姜、葱白、香菜梗这三味食材,都是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搭配在一起针对特定感冒确实有效果。
生姜性温,味辛,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很多人在降温时出现感冒,多是由于受了风寒,而生姜能帮助“打开”毛孔,让体内的寒气随着汗液排出去,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散寒。另外,生姜的温性还能缓解感冒时的畏寒、头痛,煮汤时的香气也能提神。
葱白性温,味辛,可通阳散寒、宣通鼻窍。感冒时如果有鼻塞症状,喝一碗有葱白的汤,鼻子很快就舒服了,这体现了葱白的通窍作用。而且,葱白的解表作用比生姜更温和,能辅助生姜把寒气散得更彻底。
汤中被要求“去叶留梗”的香菜,中医称为芫荽,其性温,味辛。香菜梗的主要功效是发表透疹、芳香化湿。香菜叶的气味比较浓烈,而梗的解表作用更平和,能帮助姜和葱白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加入的红糖不仅能调味,还能补中缓急,中和食材的辛辣,让汤品口感更温和。
在葱姜香菜汤中,生姜散寒、葱白通窍、香菜梗透表,三者搭配,再加上红糖调和,形成了一道主攻风寒感冒的食疗方,能通过发汗解表的方式,帮助机体赶走寒气,缓解症状。
✓
并非所有感冒都适用
葱姜香菜汤并非“万能感冒药”,只适合一种感冒——风寒感冒,如果错用在其他类型的感冒上,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我们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风寒感冒呢?风寒感冒者一般会怕冷,但发热较轻,通常是低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时痰是白色的,喉咙不痛或只轻微疼痛,舌苔是淡白色的。如果符合这些症状,喝葱姜香菜汤才对证。
如果是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明显、咽痛、流黄涕、痰黏色黄等,这种情况下喝温性的葱姜香菜汤,就会“火上浇油”,使症状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食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如果感冒症状较轻,比如,只是轻微鼻塞、怕冷,喝两天汤可能就好了。但如果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持续不退,或者咳嗽加重,症状持续3天以上没有缓解,就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儿童、孕妇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冒后更要谨慎,不能硬扛。
✓
不同类型食疗方推荐
除了适用于风寒感冒的葱姜香菜汤,笔者再为大家介绍两款食疗方。
风热感冒——金银花薄荷梨汤
取金银花10克、薄荷5克、梨1个,将梨去皮、去核并切块,与金银花一起冷水下锅,煮15分钟后加入薄荷,再煮5分钟即可。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梨润肺生津,适合咽痛、发热、流黄涕的风热感冒患者服用。
感冒后期干咳少痰——川贝炖雪梨
取雪梨1个、川贝粉3克、冰糖适量,将雪梨顶部切开,挖去内核,放入川贝粉和冰糖,盖上顶部,用牙签固定,隔水蒸30分钟即可。方中,川贝润肺止咳,雪梨生津润燥,适用于感冒后咳嗽不止、痰少而黏的患者。
在这里提醒大家,感冒后应先分清类型再对证调理,不要盲目跟风尝试“网红食疗方”。
文: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傅大治
整理:李煦
编辑:梁婧 马杨
校对:杨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