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1月23日报道:2025 年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学术会议22日在沪举行。“2025年中国功能医学行业数据”报告(简称:报告)“出炉”。
根据报告,超八成普通人群生物年龄高于实际年龄;健康管理人群则呈现相反趋势。健康管理可以减缓衰老,降低衰老速度。健康管理能有效逆转生物衰老轨迹,通过代谢调控实现“生物年龄<实际年龄”,且干预越早、效果越持久,覆盖全年龄段均有显著获益。

报告指出,40岁前的青年群体,应侧重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与能量代谢储备;40岁-50岁的中年群体,需着力于预防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阻断衰老的恶性循环;50岁后的中老年群体,则应聚焦缓解线粒体功能衰竭与系统代谢压力,以延缓系统性功能的衰退。
报告指出,40岁为衰老的关键节点。40岁后,人开始加速衰老。能量代谢与应激压力是男女共性衰老的基石。男性面临肌肉衰减与能量枯竭代谢危机,女性则遭遇神经内分泌与氧化应激代谢难题。健康管理的重塑作用在于解毒与修复。
2025年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学术会议(简称:年会)22日起在沪举行。近千名来自国内外抗衰老、功能医学和健康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深入研讨功能医学在中国慢病管理、抗衰老和长寿医学中的使命、定位和实践路径。
据悉,功能医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地区兴起的医学门类,强调以系统生物学为框架,关注个体差异,从消化吸收、排毒、能量转换与利用等生理过程入手,通过饮食、运动、压力管理以及功能性营养素的科学使用,帮助个体恢复健康,延长健康寿命。功能医学强调,人体是动态平衡的系统,而非器官拼接;健康是功能稳定,而非指标暂时正常;调动人体调控机体自愈能力,是其健康管理的核心目标;生活方式改变,是影响衰老速度的决定变量。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朱怡霖指出,对老龄群体而言,晚年需要的不是复杂用药,不是昂贵的医疗仪器,而是可理解、可执行、可坚持、可衡量、可感受变化的健康方法。功能医学体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方案。比如:通过改善消化吸收与营养供给,恢复体力与肌力;通过肠道微生态和免疫调节,改善炎症状态;通过线粒体功能优化,提升能量水平和认知表现等。
朱怡霖说,如今,功能医学正走进医院、诊所、体检中心、康养机构及社区;多学科人才协同模式正在形成。“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好的方法之一。其核心理念就是让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朱怡霖表示,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体现生命质量的提高。
“当下,中国抗衰老事业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构建以‘功能维持、衰老延缓、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朱怡霖认为,面对现代社会老年群体的多病共存、代谢紊乱、慢性炎症持续、免疫调节失衡等叠加的难题,传统单病种、单器官的诊治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状态。
她指出,功能医学以系统生理网络为基础,整合慢性病防治、抗衰老医学、长寿医学等,打造了贯通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朱怡霖表示,今后,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将致力推动功能医学融入中国长寿社会建设,布局长寿门诊、健康功能管理中心、医养结合康养社区试点。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树岩表示,近一年来,功能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步入了快速融合的轨道。在科研端,“NAD⁺与中国人衰老特征真实世界研究计划”以功能医学为框架,跨地区、多中心开展系统化抗衰老研究,建立了中国人群自己的衰老科学证据库,推动衰老评估与功能医学干预标准体系建设等。专委会提出了“体系化培养中国功能医学人才”的工作目标,构建从基础、进阶到临床应用的培训体系。
据悉,专委会推出“功能医学项目扶植计划”,赋能医疗与健康管理机构开展功能医学;联合上下游产业,打造全链条功能医学生态圈,共建“功能医学·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行业服务从单点式走向标准化、系统化与可评估化。
在为期两天时间里,年会还将举办多个主题的论坛、功能医学临床实践案例创新学术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