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好像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很焦虑。
焦虑和抑郁就像心理上会得的感冒,谁都可能患上。
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从这中走出来?
我是精神科医生黄婷,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心理学原理,分享一个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帮助你改善焦虑和抑郁。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转发分享,帮助更多人。
认识常见的焦虑类型
自我认同焦虑:
我是谁?我的人生该走向哪里?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朋友圈的光鲜亮丽、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这一切让我们不确定自己到底是谁,应该走哪条路。
这种焦虑源自自我认知的缺失,缺乏清晰的方向容易让人陷入不安。
过载焦虑:
事情太多,时间不够
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不断积压,我们有太多想做的事,却似乎总是没有足够时间去完成。
这种焦虑源于时间管理的低估,让我们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感到自己总是不够好。

选择焦虑:
站在十字路口,做不出决定
每天我们都要做出各种选择:中午吃什么?要不要换工作?是否结束一段关系?面对无数选择,我们常常犹豫不决。
选择焦虑源于想要兼顾多方面的好处,却在犹豫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环境焦虑:
身处无法改变的环境
很多人身处不满意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感到无法改变现状。这种焦虑让人觉得努力都是徒劳的,陷入“既然无法改变,那就算了”的思维中。
挑战焦虑:
害怕迎接新的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常会产生“我做不到”的念头。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面对职业晋升,难度焦虑让我们觉得无法应对。
但实际上,很多困难都是心理上的放大,真正行动后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

*上图为钢琴老师教住院部患者学习音乐
细心观察你经历的焦虑,会发现它们的根源都是内心欲望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失衡。
焦虑与抑郁的根源:内心的不满足。
如何突破困境:五个关键的转变
01
学会克制欲望:少即是多
很多人认为幸福来自于得到更多,但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放下。
你可以试着列出你最想实现的目标,删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重新聚焦在最关键的目标上。生活会变得更加清晰,真正重要的事会自然浮现。
02
从“我应该”到“我能够”
语言的力量是很强的。每次说“我应该...”时,其实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而当你说“我能够...”时,就是在赋予自己选择的自由和信心。
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现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和。
03
守护好你的注意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每天找到一件最重要的事,优先完成它,其他琐事自然会变得不那么让人焦虑。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04
接受现有环境,创造可能性
如果你无法改变不喜欢的环境,至少可以做到不被它同化。环境限制了你的行动,但不能限制你的思想。保持内心的自由,学会在局限中找到自我空间,任何人都无法剥夺你的心灵自由。
05
拆解困难,逐步推进
许多看似复杂的任务,可以分解为更小、更容易达成的步骤。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逐步行动。
比如,“每天运动一小时”可能很难实现,但“今天步行20分钟”就显得轻松多了。
同样,“财务自由”很远,“本月储蓄500元”却更现实。把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小步骤,逐步实现。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施需要勇气和毅力。走出焦虑与抑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当你感到焦虑时,不要责怪自己“为什么又焦虑”;当你感到抑郁时,不要苛求自己“必须立刻振作”。
对待自己如同对待最亲近的朋友:理解局限,欣赏努力,相信潜力。
从最小的改变开始,逐步走出困境,你会发现,渐渐地,一切都会变得不那么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