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做一名旅者,穿梭在各座城市之间,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经历世事沧桑,品味生活百态,这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体验。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之一,他的成功登基,然而并非一帆风顺。他是通过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才成功登上了皇位。在这场政变中,他亲手杀死了太子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许多人认为,李建成之所以会死于李世民之手,是因为当时太子身边的五位重要谋士都不在京城。如果这些谋士在场,李世民未必能够顺利地登上皇位,甚至可能无法成就后来的贞观之治。那么,这些谋士究竟有多重要?他们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王珪。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让王珪担任太子李建成府中的参军。李渊建立大唐后,他任命王珪为太子舍人。王珪投奔太子之后,经常为太子出谋划策,帮助他广泛吸引人才。可是,在太子手下的杨文干发动谋反时,李世民出兵镇压。李渊认为,王珪没有很好地管理太子府,导致兄弟反目成仇,最后太子与李世民兵刃相见。因此,李渊将王珪流放到边远地区。至于玄武门之变,王珪正好不在京城。

第二位是罗艺。罗艺的父亲曾是隋炀帝时期的名将,而他自己也在隋朝时屡立战功。在隋朝灭亡的乱世中,罗艺一度称雄一方,最终归顺大唐。投奔唐朝后,罗艺加入了太子李建成的阵营,二人一起对抗李世民。由于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无缘无故地打压李世民的手下,依旧没有受到李渊的惩罚,甚至在边境防守时,被派往镇守边疆。然而,当李世民登基后,罗艺因心生恐惧,最终选择造反,但不幸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第三位是李瑗。李瑗是李唐王室的后代,曾与太子李建成密谋除掉李世民。当李世民登基后,李瑗内心感到害怕,决定反抗。但最终,他被手下杀死,死后李世民将他贬为庶民,李瑗的后代也不再是皇室的亲属。
第四位是韦挺。韦挺出生在关陇贵族家庭,小时候是太子李建成的玩伴。李渊登基称帝后,韦挺成为了太子的亲信,和太子的关系非常亲近。太子几乎没有什么事情不与他商议,其他的臣子与太子的关系远不如他。然而,后来和王珪一样,韦挺也被流放,直到李世民即位后,才被召回朝廷。

最后一位是冯立。冯立是太子府中的一位武将。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太子府的人惊慌失措,许多人选择逃命,而冯立却坚守在府中。他认为,自己曾得到太子的恩惠,不能在这关键时刻选择逃避,反而要为太子复仇。因此,他召集兵力,准备与李世民决一死战。虽然他击杀了李世民手下的一名大将,但最终还是败北。冯立虽然失败,但他认为自己为太子做出了贡献,于是选择逃走。李世民登基后,考虑到冯立忠诚,为了他的忠心,并未追究他的罪行。

从这五位谋士的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势力和声望。如果他们当时都在太子李建成的身边,胜负恐怕真的难以预料,至少李世民也未必能够如此顺利地登上皇位,成就盛大的贞观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