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探头经食管进入胃中,显示器上,一个黑色的长方体异物赫然出现在胃部深处。医生尝试顺势钳取,然而那异物通体光滑,器械数次尝试,都因找不到一个着力点而滑开,只得暂时放弃。待患者麻醉醒来后,医生追问,患者逐帧回忆,良久才记起一段往事——三十多年前,他在酩酊大醉时吞下一个打火机。
近日,这起离奇的病例在成飞医院出现。如何以最小的创伤,将这个在胃中“定居”了三十多年的光滑异物取出?主刀医生杨波闪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胃中泡了三十多年的打火机被取出
轻狂往事:
酒后打赌吞下打火机,没当回事
67岁患者老邓是成都市民,个头不高,身材匀称。11月22日,红星新闻记者在医院见到他时,他告诉记者,手术完成后身体恢复情况良好,目前仍需注意饮食。
谈及那个在胃里留存了三十多年的打火机,不仅医护人员难以置信,陪护在旁的妻子和儿子也感到匪夷所思,称“从未听他说起过”。唯有老邓自己,将那个打火机视作年轻气盛时的锚点,笑谈往事。

▲杨波(左)为老邓查体
“大概是1991年或1992年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老邓回忆,当时桌上有两个设计精美的打火机,众人越聊越兴奋,竟打起赌来,要把它吞下去。老邓说:“我说你要是敢吞,我就敢吞。”
在酒精作用下,两人真的将打火机塞进嘴里。老邓描述道:“一下就吞进去了。”
酒醒之后,他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以为打火机会自然排出。事实上,三十多年来,他的身体未出现明显不适,偶有腹痛,服药后也能缓解。直到一个月前,他开始感到腹部持续胀痛,起初去了诊所,按肠胃炎治疗,但未见好转,且睡眠也受影响,“侧躺侧腹疼,平躺中间疼”。最终,在他人建议下,他前往医院就诊并接受了胃镜检查。
巧取异物:
安全套套牢打火机,安全取出
11月20日上午,医院内镜检查室。老邓在麻醉作用下进入睡眠状态,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波及其团队,将电子胃镜经食管缓缓送入其胃部,一个表面覆盖黑色腐物的长方体异物清晰显现。
杨波介绍:“我们原计划在检查的同时尝试取出异物,但它表面十分光滑,反复尝试异物钳找不到有效的支点,只能暂缓。”基于异物形态,杨波初步判断可能是打火机,于是询问家属,但家属听闻后认为“不可能”,团队遂决定待患者清醒后再行核实。

▲手术中用安全套套住打火机
老邓苏醒后,杨波向他描述了胃中所见:“我们在你胃里发现了一个异物,它的表面已经被黑色腐化物包裹,你回忆一下,曾经吃过什么?”老邓逐帧追忆良久,才将三十多年前的轻狂往事和盘托出,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这个打火机竟未排出啊!”
明确异物性质后,消化内镜联合普外科及麻醉团队开始研究下一步方案。外科腹腔镜虽成功率高,但创伤性大;杨波提出在手术室优先采用内镜微创,如不成功立即转用腹腔镜方案。针对打火机表面光滑、难以夹持的难点,他建议尝试以“安全套”作为取物器械,通过套取方式将其整体拖出。
当日下午,手术继续。杨波团队通过胃镜将一只安全套送入胃腔,在镜下将其展开,摆正方向,再以钳夹持边缘逐步靠近打火机,通过左右微调,缓缓将整个打火机套入其中,最后通过异物钳将其缓慢拖拽出口腔。整个过程约20分钟,仅在通过狭窄处阻力较大,整体上操作游刃有余。
取出的打火机长约7厘米,外层覆盖黑色腐物。令医生惊讶的是,尽管在胃内停留三十余年,其结构仍基本完整,机内居然还有残留液体。
医生提醒:
务必远离此类危险行为
这个医疗案例,留下了几个疑问。例如,为什么打火机被胃酸泡了三十多年,却未损坏甚至分解?为什么没有排出体外?
首先,打火机在胃中滞留三十多年未被胃酸分解,主要与其材质和胃内环境有关。常见的打火机外壳通常由耐腐蚀的塑料制成,如聚丙烯或ABS,这些高分子聚合物对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pH值约1.5-3.5)有较强的抵抗力,不易被降解。打火机中的燃料(丁烷等)在密闭状态下不会与胃酸发生剧烈反应,因此长期存留于胃中,外壳虽可能表面腐蚀变黑,但结构保持完整。
其次,打火机没有排出体外,是由于其尺寸、形状和胃的生理结构所致。胃部出口处名为幽门口,其直径较小,打火机作为一个长达7cm的长方体异物,难以通过。
杨波提醒广大市民,吞食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等异物的事件时常发生,尤其多发于儿童。一旦发生,请及时就医。切勿将打火机等任何异物吞入腹中,尤其打火机内含易燃易爆的丁烷气体,吞食后可能在胃中泄漏,与胃酸接触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胃黏膜腐蚀、糜烂、穿孔,甚至危及生命。请务必远离此类危险行为,切勿因好奇或冲动尝试,保护自身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