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23年6月被列为国家卫生健康领域法治重点城市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立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立法引领、标准筑基、普法扩面、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发力,以建设促提升,以示范促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银川特色的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模式和路径,持续擦亮“法治银卫”品牌。
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
法治保障 实现急救就在身边
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王彦海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率先独立运行的院前医疗急救专业机构,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借助国家卫生健康领域法治重点城市建设这一契机,聚焦立法护航、标准筑基、民生导向等维度,以法治建设助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铃声响起,急救开始”。
立法护航 构建法治框架
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标准化建站布点、一体化指挥调度、精细化综合施策、常态化质量控制,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属地管理、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治理格局,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4年1月,银川市人民政府印发《银川市卫生健康领域法治重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地方立法、标准实施、普法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为进一步固化银川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成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中心积极协助银川市卫生健康委提请市人大开展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地方立法工作。中心在急救站(点)建设、指挥调度、患者转运、社会力量参与等关键环节形成的经验做法,为构建银川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法治框架奠定了基础。
2025年9月9日,银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银川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2025年9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条例》的保障下,中心将会同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标准筑基 规范体系运行
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也是宁夏120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承担自治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中心着眼标准化建设,制定系列规范性文件,以此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制定《宁夏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评估方案》,建立“每月线上质控分析﹢季度/年度现场评估”机制,形成覆盖自治区5家指挥调度中心和70家急救站(点)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宁夏120指挥调度常见问题应答指南》《宁夏120接警调度质量控制要点》,建立问题清单每周反馈机制,规范接警用语、派车逻辑、应急处置流程等,提升指挥调度的标准化水平。
制定《关于规范自治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工号管理的通知》,通过账号分级、信息分类等措施,建立自治区一体化、全流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宁夏120救护车外观标识系统和管理办法》等文件汇编成册,为各级急救站(点)提供操作指引,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此外,协助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制定《银川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设置规范(试行)》和《银川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申报验收流程(试行)》等标准文件,规范急救站(点)建设。
民生导向 拓展服务内涵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围绕群众实际需求,持续拓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内涵。
开展专业急救技能培训,为各级急救站(点)培养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开展公众急救技能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开设“凤宝急救”培训大课堂,支持普惠托育政策,护航儿童健康成长;推出“银川120第一现场”直播栏目,引导公众了解急救关键环节。
下一步,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将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引领,在深化立法保障、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数智应用、优化民生服务、提升质效水平等方面继续精耕细作,为筑牢群众生命健康防线贡献更多力量。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四个聚焦 护航妇幼健康事业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 顾洁
近年来,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银川市儿童医院)聚焦依法治院、依法决策、依法执业、依法管理四个关键领域,用法治医院建设成果护航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依法治院 强化机制建设
医院聚焦依法治院,以“三个到位”强化机制建设。
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坚持党委统揽全局,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树牢“依法治院是发展之基”的理念。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将法治建设经费列入医院年度行政预算,明确党委领导、党政协同、科室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法治建设与医院管理深度融合。
确保宣传教育到位。结合民法典宣传月、纪法教育月等重要节点,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法普法,提升员工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热情。针对新入职、重点岗位员工,开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发放《医院法纪100问》口袋书,将法律知识融入问诊、交班、查房等日常场景。在孕妇学校、网络直播中开设“法治小课堂”,提升孕产妇的法治素养。
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内容,予以考核。建立“过程﹢结果”双考核机制,对因未落实合法性审查、违规作出重大决策等导致不良后果的,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倒逼责任有效落实。
聚焦依法决策 夯实队伍基础
医院聚焦依法决策,以“三个阵地”夯实队伍基础。
设立专职机构。在院办设立法务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2名,明确主要职责和工作标准,形成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总结完善的工作模式。任命法务办公室负责人为医院党委委员,充分发挥辅助依法决策、防范运营风险等作用。
聘请法律顾问。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作为医院法律顾问,全面参与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查、疑难诉讼案件指导、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医疗法律培训等工作。
建立专业委员会。建立涵盖医疗、护理、药事、伦理等领域的17个专业管理委员会,深度参与核心制度拟定、重大事项论证等工作,切实对医院决策进行前置论证和风险把关。
聚焦依法执业 健全制度体系
医院聚焦依法执业,以“三个重点”健全制度体系。
广聚民智,重点参与妇幼健康立法工作。以医院党委书记为自治区人大代表为契机,主动收集公众关切的妇幼就医难题。先后提出制定自治区眼角膜捐献条例、将辅助生殖治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将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建议,均被列为自治区人大重点建议。尤其是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眼角膜捐献条例》的出台,对推动自治区眼科医疗事业发展和眼角膜捐献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引领,重点开展托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立足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落实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职责,推动银川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征集2025年度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牵头申报银川市托育服务标准化项目,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探索《托育机构卫生保健服务规范》等15项标准的研发、编制工作。
制度筑基,重点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梳理完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122项,形成含198个病种的诊疗规范目录,严格医务人员准入管理、执业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等,将依法执业要求全面融入医疗运行全过程。
聚焦依法管理 筑牢防控底线
医院聚焦依法管理,以“三个抓好”筑牢防控底线。
抓好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主动对接行政部门,参与银川市《互联网诊疗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牵头建设银川市妇幼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妇幼全生命周期的监测数据库。率先开展医疗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上线运行“互联网﹢医疗/护理”服务平台。
抓好前置管理,紧盯重点环节。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履行合法性审查程序,制定制度印发、合同签订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开展“合同法制审核年”活动,建立合同法制审核机制,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抓好多元共治,凝聚法治合力。结合专项审计、定期质控、执纪问责等,构建“法治﹢审计﹢质控﹢纪检”联防体系。设置患者一站式服务中心,实施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办理模式,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提高患者满意度。
未来,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将坚持以妇幼健康为中心,推动形成工作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风险防范有力的法治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