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战火连绵。正如古语所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一时期,吕布凭借他骁勇善战的名声,位列其中,号称“飞将”。他手持方天画戟,骑赤兔宝马,战无不胜。尽管如此,这位英雄却屡次易主,甘心为他人效命,最终沦为“三姓家奴”的骂名。那么,吕布为何甘心屈于别人之下,屡次背叛呢?
吕布的出身并不显赫,正如《三国志·吕布传》所言:“吕布字奉贤,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他出身平凡,最初不过是并州一名无名小卒。后来,因其武勇得到并州刺史丁原的赏识,晋升为主簿,开始涉足政坛。随着汉灵帝的去世,朝廷失去了中央权威,权臣如董卓等人开始试图掌控朝政。
当时,中平六年,何进联合袁绍、董卓和丁原进京欲讨伐十常侍,但最终未能成功,何进被宦官所杀。此时,董卓认为自己可以趁机掌控朝政,于是率军进入洛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他拉拢吕布杀掉丁原,吕布也因此投靠董卓。董卓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获得了丁原的军队,还得到了吕布这个猛将。董卓深知自己的声誉糟糕,人人都想除掉他,因此,他要求吕布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赋予他中侍郎的职位。
董卓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经常对吕布大发雷霆,甚至将手戟扔向吕布。幸亏吕布反应敏捷,总能躲避。这样的暴政让吕布感到愈加愤懑,埋下了背叛的伏笔。吕布在随董卓出入的过程中,因缘际会与董卓的婢女有了私情,心中愈加不安。此时,王允密谋除去董卓,知吕布与董卓并不如外界所见那般亲密,便主动接触吕布,拉拢他刺杀董卓。
吕布早已不满董卓的暴政,而王允许诺以丰厚的报酬,于是吕布答应了这个计划。最终,吕布在王允的策划下,成功刺杀了董卓。为此,他被封为温侯,然而,屡次因为利益行事,吕布的名声早已毁于一旦。虽然他付出的代价惨重,但他为何始终如此选择?
首先,吕布的性格中充满野心与投机心,他常常做出决策并未考虑长远后果。吕布多次易主,仅仅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一颗野心勃勃的心,而这一点从他与董卓的婢女的私情便可见一斑。吕布并非只有三次投奔,他杀了丁原和董卓后,又转向王允,随着长安被李傕攻陷,他再次选择了袁术。可袁术早已看出吕布反复无常,便拒绝接纳他。吕布并未气馁,又北上投奔袁绍。
在袁绍手下,吕布一度屡立战功。常山之战中,他凭借少数骑兵以一敌多,打破张燕的军阵,赢得了袁绍的赞赏。然而,袁绍的部下却为所欲为,掠夺杀戮,败坏了袁绍的声誉,最终吕布的放纵行为使得他与袁绍产生矛盾。吕布察觉到自己在袁绍手下难以立足,于是再次离开。
此后,吕布投奔张扬和李傕,但李傕对吕布心生忌惮,联合郭汜设计除掉他。幸得张扬相助,吕布才得以逃脱。几经波折,吕布最终选择再次投奔刘备。与此同时,袁术又试图用联姻来修复关系,但吕布怀恨在心,不愿与其合作,转而投靠曹操。尽管曹操封吕布为左将军,并给予他丰厚的待遇,但吕布依旧心有不满,最终再度反叛朝廷,投奔袁术。
吕布的这种多次叛逃,根本源于他难以与任何人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他无论是与丁原、董卓,还是与曹操,都未能获得真心的关怀与待遇。无论投奔谁,吕布始终只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综上所述,吕布的悲剧,不仅是因为他性格中的野心和反复无常,也因为他缺乏远见与政治智慧,做出了一次次错误的决定。此外,吕布在一生中始终未能获得真心的对待,屡次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这使得他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正如《三国志》中所评价的,吕布既有猛虎之勇,却缺乏英杰之谋,他的反复无常,最终使得他失去了所有的机会,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上一篇:外卖商战为啥非揪着奶茶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