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商人虽富而不贵,在社会地位上长期处于末流。一个来自商贾之家的吕不韦,究竟如何凭借自己的手腕与胆识,跃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更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曾左右秦国政局的权臣,为何竟会因为嬴政一封寥寥三十字的信,就选择自尽,了结一生?
吕不韦出身平民,靠商贸致富。他常说:“奇货可居。”在他眼里,政治和生意一样,都是投资的买卖。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他将目光投向了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
当时的嬴异人处境堪忧,地位低微,几无继位可能。吕不韦却慧眼识珠,不仅倾财助其脱困,还设法撮合其与赵姬成婚,赵姬后怀孕生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这一系列操作,为吕不韦赢得了嬴异人的信任与重用。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去世,嬴异人即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由此跻身相国之位,成为秦国实权人物。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病逝,年幼的嬴政登基。吕不韦作为“仲父”,继续辅政,并被尊为“相国”,掌握朝政大权。此时的吕不韦,权倾朝野,不仅手握重兵,门客如云,甚至家僮数以万计,其威势几与君王并驾齐驱。
吕不韦之所以能在政坛屹立多年,不仅靠财力与人脉,更有政治智慧。他主持修撰的《吕氏春秋》,网罗百家思想,试图构建一整套治国理念。
这部著作一方面展现其文化修养与治国之志,另一方面也引起朝野非议。毕竟,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由丞相主导国家思想体系的建设,已触及皇权禁忌。
嬴政年少时,吕不韦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的关键作用。但随着秦王日渐成年,对权力的渴望愈加强烈,而吕不韦仍居高位,势力不减,这自然让嬴政心生戒惧。
更为敏感的是吕不韦与太后赵姬之间的关系。据《史记》记载,两人虽曾为夫妻,但在嬴政登基后,吕不韦仍与太后保持私情。这种不伦关系一旦传出,不仅损害王室颜面,也直接挑战嬴政的尊严。
面对君王的忌惮,吕不韦选择暂避锋芒。他安排嫪毐假扮阉人,取悦太后,以此转移嬴政的注意力。起初,这一计策确实奏效,太后宠信嫪毐,并暗中生下两子。但嫪毐野心膨胀,不久后竟借助太后势力起兵谋反,意图废黜嬴政,自立为王。
公元前238年,嫪毐之乱爆发。叛军突袭蕲年宫,嬴政果断调兵平叛,将其势力连根拔除。嫪毐与其子被诛,三族皆灭。事件平息后,朝臣多认为吕不韦乃祸乱根源。虽然吕不韦并未直接参与叛乱,但他一手促成了嫪毐与太后的私通,并为其提供便利,难辞其咎。
嬴政虽未立即对吕不韦下杀手,但对其戒心已至极点。为了削弱其影响,嬴政罢免其相职,并下令其迁往蜀地。与此同时,嬴政亲笔写下那封冷峻的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三十字虽不长,却字字如刀,暗含三层威胁:一问功劳,意指吕不韦功成名就应知退;二问亲情,质疑他与皇室的关系;三令迁蜀,实为放逐。吕不韦深知此举并非简单调任,而是嬴政逐步逼杀的前奏。
对于吕不韦而言,这封信意味着嬴政已不再容忍。他已失去丞相之位,旧部纷纷疏远,昔日风光不再。此时选择赴蜀,既是流放,也是慢性死亡。而若一旦嬴政决意灭其三族,他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吕不韦深谙权谋,亦明白大势已去。他选择饮鸩自尽,既是避开辱没之途,也或许是希望以死表忠,换家族平安。史载:“吕不韦饮药自杀,年五十八。”嬴政果真未对其亲族加以追责,吕氏门客亦多被宽宥。
这场悲剧的结局,看似源于30字信,实则埋下伏笔已久。从商贾到丞相,从辅政到被放逐,吕不韦的人生,是一场政治豪赌。他的聪慧成就了权势巅峰,也埋下祸根。他的死,或许并非源于懦弱,而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