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它标志着自晚清以来,长期遭受外力压迫的历史终于走向终结。这场战斗不仅让中国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声誉,更通过实际的战斗成果,赢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尊重。
然而,这一切的成果并非唾手可得。志愿军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数以万计的战士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此外,中国还背负了苏联所要求的巨额债务,面临的经济压力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哪些援助?我们又花了多久才偿还完这些债务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1950年,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国力薄弱,远远不能与当时强大的美军抗衡。在决定派兵支援朝鲜之前,毛主席指示周总理赴苏联寻求援助,尤其是希望获得空中支援。起初,斯大林对中国的请求表示犹豫,他担心与美军直接交锋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进而威胁到苏联的利益。尽管如此,斯大林还是同意提供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军事装备。
然而,承诺和实际兑现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苏联并没有真正看重新中国,将其视为自己扶植起来的“弟弟”,因此在态度和装备质量上显得敷衍应付。彭德怀曾形容道:“苏联送来的武器,许多是二战时期的旧装备,但价格却丝毫不便宜。”
直到中国经过两场重要战役的磨砺,苏联才真正认识到新中国的战斗力,开始加大援助力度。1950年11月17日,周总理向斯大林发电报,告知即将开始新一轮战役,但后勤线频频遭到美军轰炸,急需苏联增援物资。斯大林迅速作出回应,决定从满洲里调动上千辆新型车辆送往志愿军,并承诺在12月5日前完成移交。此外,苏联还承诺提供372架米格-15战斗机,并派遣15名军事顾问协助志愿军组建空军。
世界的规律总是如此,要获得他国的尊重,首先要展现出值得尊重的力量。抗美援朝为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世界认识到新中国的实力。
随着战争进入运动战阶段,苏联的援助逐步满足了志愿军的需求,提供的物资也在数量上取得了明显增加。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边打边谈”的第二阶段后,双方开始出现分歧。毛主席希望苏联继续提供大量先进武器,以增强战场优势,并加速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而斯大林则认为,随着战局的变化,大规模援助已经不再迫切,因此他开始推迟交付,甚至减少新型武器的供应。从他的大国外交立场来看,权力平衡必须谨慎把握。
1951年6月,毛主席亲自致信斯大林,要求苏联在六个月内提供60个师的装备。斯大林的回复却让人失望,表示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需要三年才能交货。经过几个月的磋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1951年先交付16个师的装备,剩余部分按年度逐步交付,直到1954年完成。然而,到1952年4月,苏联仅交付了4个师的装备,其中3个师是给朝鲜人民军的。这导致中国不得不多次与苏联交涉,最终苏联才加快了交货进度。
进入1953年后,志愿军的装备几乎得到全面更新,达到了战争初期的最佳状态。正是在这种强大支持下,毛主席才有足够的底气发表豪言:“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为止。”
客观来说,苏联的援助对于志愿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战争过程中,苏联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这大大减少了中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并为打击敌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然而,这些援助并非完全无偿,最初的援助价格偏高,但随着中国战果的取得,苏联也适当给予了折扣。最终,中国共支付了约30亿元人民币,折合当时约为13亿美元。
此外,中国还承受了其他方面的经济负担。1953年,苏联归还了旅顺港,并将大量设备折价交给中国,价值约为9.8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购买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并建设了156个工程项目,这些也需要支付费用。在两国关系恶化之前,中国对苏联的债务总额超过了80亿元人民币,这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新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
初期,中国政府并未对这些债务过于忧虑,毕竟两国关系密切,且双方都认为可以通过逐步偿还来解决。但随着苏联逐渐展现出对中国主权的野心,尤其是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政策的转变,两国关系的紧张使得局势发生了变化。1960年,苏联突然要求中国偿还35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这一巨额数字令中国震惊。中国政府虽然提出反驳,并依照之前的协议指出苏联的不合理要求,但最终债务仍需偿还。
经过深思熟虑,中国政府决定在1965年前完成所有债务的偿还。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尚未达到苏联的规模,国家必须依赖矿产资源和农业产品来进行偿还。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中国几乎所有的钨、锑、铅、锡都被送往苏联,人民生活也因此更加艰苦。许多回忆起那段岁月的人表示,几乎没有吃过一颗甜苹果,因为那些上等的苹果全都被送往了苏联。
最初,苏联对这些物资的要求极为苛刻,比如鸡蛋和苹果必须经过严格筛选,不合格的就不收;猪肉必须检查肥瘦,标准不符的也一律拒绝。但尽管如此,中国人民依然咬牙坚持,最终按时完成了债务偿还。
196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同年12月3日,陈毅元帅在接见日本记者时也表示,中国已经成功脱离了债务束缚,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