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已经71岁,年事已高,濒临死亡,为何贾南风仍然决定要杀掉他?在晋武帝的宴会上,卫瓘表现得并不圆滑,若他能更灵活地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或许可以安享晚年,不至于拖累自己的家族。
回到264年,卫瓘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促使钟会、姜维死于兵乱,而邓艾则被处决,他帮助司马昭稳住了四川的局势,为司马家篡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钟会、姜维、邓艾的家族因此深受牵连,卫瓘的“功不可没”。然而,二十七年后,卫瓘也品尝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他的死于贾南风之手,成为了历史上“毒后”名号的另一段血腥一页。
当卫瓘被杀时,他已经年老体弱,71岁的他已无力反抗。更令人费解的是,卫瓘曾帮过贾南风除去辅政大臣杨骏,排挤掉楚王司马玮,使得贾南风能够牢牢掌控朝政。按理说,他应该是贾南风的恩人,但贾南风仍然决定要除掉他。这是因为卫瓘性格刚直,不懂得察言观色,不会为自己积攒人脉。卫瓘凭借自己作为元老的身份,漠视了“储君”的重要性,甚至公开让司马衷颜面尽失。作为太子妃的贾南风,自然早已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决定以极端的方式报复卫瓘。
司马衷,晋武帝的嫡次子,母亲是杨皇后。司马衷天资愚钝,智力平平,无法像常人一样进行深思熟虑的决策,但晋武帝在朝堂上不得不为保证皇位的继承稳定,依然选择了将司马衷立为太子。晋武帝深知,若不立司马衷为太子,其他有继承潜力的子嗣,如弟弟司马攸等人,将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为了确保继位问题得到巩固,晋武帝只能选择让司马衷继位——通过“立嫡以长”的方式,来避免司马攸势力的扩大。
然而,司马衷智力的不足令晋武帝非常担忧。为了防止司马衷处理国政时出现大问题,晋武帝还派遣自己的妃子谢玖去教导他,帮助他“启蒙”,并且顺便怀上了司马遹这个聪明的孙子。晋武帝深知,如果司马衷不能胜任,至少还有司马遹可以接班,维护家族的统治稳定。
司马衷的册立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普遍认为应该立更有能力的司马攸为太子。卫瓘便是其中之一,他多次建议废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认为他无法保卫国家的基业。虽然晋武帝没有重罚卫瓘,但卫瓘在言辞上的直率,渐渐让局势更加紧张。尤其是在一次宴会上,卫瓘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辞的危险,公开质疑司马衷的能力,这也让他深陷政治泥潭。
晋武帝为了让朝臣服气,决定通过一场特殊的考验来检验司马衷是否适合当皇帝。他在宫中设宴,召集朝廷大臣及东宫官员一起饮酒,并特意命令将一批奏折送到东宫,看看司马衷如何批阅。卫瓘看着这一场景,喝醉后摇头感叹:“可惜了这个位置”,这番话直接表露了他对司马衷的不满,也让晋武帝意识到,卫瓘根本不会给太子留面子。
司马衷确实智力欠缺,无法独立批阅奏折。为了避免司马衷的无能暴露,贾南风派人寻找“帮手”代为批阅。然而,这一方案被聪明的侍从张泓提出了改进意见。他建议贾南风直接写下处理意见,不必过分引经据典,这样才能让大臣们看不出破绽。贾南风采纳了这个意见,并让司马衷照着草稿抄写,最终成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奏折。
当晋武帝拿到这份奏折后,欣喜不已,向大臣们展示了这份“太子之作”,证明司马衷完全可以胜任太子之位,并且将这份“杰作”展示给卫瓘看,仿佛在说:“你说太子不行,看现在怎么样?”这一举动让卫瓘在宴会中非常难堪,也让贾南风心生怨恨。她认为,卫瓘不仅对司马衷持有敌意,还公开羞辱了自己的丈夫,无法忍受这种屈辱。
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继位,杨骏开始辅政。次年,贾南风联合卫瓘和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诛杀了杨骏一家,成功掌控了朝政。尽管如此,贾南风依然担心司马玮的威胁,计划借卫瓘之手铲除楚王。然而,卫瓘未听从亲信的劝告,反而选择与司马玮合作,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司马玮先下手为强,将卫瓘及其全家满门抄斩,卫府血流成河,最终以卫瓘的死落下了帷幕。
卫瓘,作为晋朝的功臣,位高权重,却在“储君”问题上犯下了严重错误。他忽视了“储君”之位的敏感性,过于直言不讳,未能体察其中的微妙。作为一名元老,卫瓘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而不应该轻率地发表意见。最终,他未能避开政治的深渊,输给了贾南风,输给了自己的个性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