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祁梦
编辑 | 辣么说
在辽宁朝阳大凌河景区,一场令人震惊的事件最近成为网络焦点:数百名身着红衣的老人组成的暴走队伍,强势占据了景区的步行道路,竟然将救护车和消防车堵得寸步难行。现场气氛紧张,车辆的警灯闪烁,警笛长鸣,司机焦急按响喇叭,然而这支三列纵队的“暴走团”却纹丝不动,依然保持整齐步伐,挥舞着手臂和广告旗,仿佛无视生命的紧急呼唤。
这一幕,既不是电影情节,也非网络段子,而是发生在7月17日傍晚真实的景象。桥上热浪未散,晚风未凉,伴随着广场舞的音乐和队伍的呼喊声,百余位老人高举“台铃”大旗,气势磅礴地向前行进。救护车试图绕行,却被团员们严密封堵,司机无奈倒车,最终让出了通道。暴走团如同胜利者般昂首阔步,霸气十足地通过了“战场”。
此事迅速在网络引爆,众多网友愤怒不已,指责这是“拿命开玩笑”,更有声音控诉这帮老人“倚老卖老”,将公共安全置若罔闻。甚至有网友回忆起自己曾遭遇过的暴走团占道经历,连老人和孩子都不得不让路,此次直接阻断救命通道,无疑突破了底线。
连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也不得不出面发声,明确指出尊老爱幼是美德,但尊重必须是相互的。老年暴走团理应为救护车和消防车让路,哪怕晚一分钟出发,也不是什么损失。拒绝让路的行为不仅违反社会公德,甚至可能触及法律红线。更痛心的是,这种群体无视规则的行为,已成为社会对老年人集体行为的刻板印象。暴走团借“年纪大”“锻炼”之名,掩盖其“法不责众”的霸道,损害了整个群体的形象,引得同龄人自叹颜面无光。
本以为事件会迎来合理解释,然而暴走团团长的回应更添争议。她坚称三辆车只是去活动现场备勤,不是紧急任务,队伍行走的是步行道而非机动车道,为了保护百余人安全,才不得不先行阻挡车辆。她还信誓旦旦保证若真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一定第一时间让路,仿佛自己才是受害者。这番辩解不仅无法服众,反而激起更大愤怒。更有网友扒出她竟是一位退休教师,组织能力极强,却将锻炼活动变成了“马路特权”的工具。
随着事件发酵,暴走团内部聊天记录被曝光。一些成员在群里洋洋自得,炫耀对交通法规的“深刻理解”,嘲讽外界不懂“车辆与行人权利”,甚至上传庆祝视频,质问质疑者,吹嘘这场风波带来的流量和收益。更有人称受“高人”指点,不让路是有理有据,令原本动摇的成员重新回到队伍中,公然无视公共规则,挑衅社会秩序。
这绝非第一次该团体被投诉。过去十年里,暴走团屡次因占道、噪音扰民、霸道行为遭居民举报。尽管景区和有关部门多次干预,发布限制广告和控制队伍宽度的通知,实际执行依然不到位。团长作为组织核心,每次活动亲自带队,挥旗喊口号,塑造强势形象,却误用了组织权力,将集体锻炼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平台。
调查还揭露,暴走团实为有偿会员制组织,每年缴纳480元会员费,百余成员聚集成规模,收入颇丰。队旗上布满商业广告,从电动车到口腔诊所,再到食品厂,赞助商络绎不绝。显然,这场公共场合的锻炼活动已沾染浓厚商业气息。利用公共道路做商业推广,收钱打广告,却理直气壮阻挡救护车通行,激起网友强烈不满,甚至联合抵制涉事品牌,令无辜商家也陷入舆论漩涡。
在社会热议未平之际,律师观点成为新的焦点。有法律专家指出,救护车和消防车仅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享有优先通行权,若仅为普通执勤,反而应当避让行人。暴走团走在非机动车道上,按法律规定,车辆应避让行人。此言一出,暴走团反倒更有底气,自称无错,甚至扮演起规则守护者的角色。然而,无论怎样辩解,数百人集体堵路不让特种车辆通行的行为,已严重挑战公共道德和法律底线。网友们听后只感荒谬,批评他们以锻炼为名,恣意妄为。
这次事件让公众忍耐达极限。锻炼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践踏社会规则的挡箭牌。无论收取多少会员费,打多少广告,都不能阻断生命通道。救护车和消防车的警灯不是装饰,下次遇到紧急情况,谁能承受延误带来的惨重后果?
问题摆在眼前:该如何管理这样的暴走团?城市空间有限,老年人的锻炼权利理应保护,但规矩不能破,底线不能逾越。唯有兼顾权益与秩序,才能确保公共安全和谐。
这件事远不止网络上的热议,希望能促使现实中的改变。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