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中国最快高铁即将到来,这无疑是中国交通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它宛如一条闪电般的巨龙,在广袤的大地上疾驰。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仿佛能瞬间跨越千里距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彰显。高速行驶的高铁将大大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让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的协同共进。它将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让中国在交通领域继续独领风骚,为全球交通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
日前,国新办主题发布会透露,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开通之后将实现以时速400公里运营,成为中国最快高铁。
就在日前,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下线,试验时速达到450公里,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系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这意味着,“市市通200高铁”将成为过去式,“市市通350高铁”、“市市通400高铁”,将成为新的目标。
高铁加速,时空距离再次压缩,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应?
一、中国最快高铁,为何是成渝?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提及,“将依托沪渝蓉沿江高速铁路等工程项目开展CR450科技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化技术验证”。
沪渝蓉沿江高铁,即有着“东西大动脉”之称的沿江高铁。
这条大动脉,全长2100公里、总投资超5000亿元,从成都经重庆、武汉、合肥、南京直抵上海,横贯整个长江流域。
成渝中线高铁,正是沿江高铁的一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部分路段预留400公里条件,为率先落地最快高铁奠定基础。
目前,从成都到重庆高铁最快要1小时以上,一旦CR450上线运行,成渝之间的通行时间将缩短到50分钟。
成渝距离邻近,目前已开通高铁已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最快高铁带来的通达效应不算明显。
但如果沿江高铁全线,都能按照400公里时速运行,时空压缩效应将会立竿见影。
目前,从上海到成都的高铁通行时间,最快是10个小时。
一旦沿江高铁全线贯通,时间将缩短到7个小时;如果全线采用最快高铁,有望进一步缩短到6小时以内。
通行时间缩短4个小时,经济意义不容低估。
沿江高铁,沿的是长江,串起的是长江经济带,这是我国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大中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不过,沿江高铁虽然全线设计时速350公里,但不是每一段都预留了400公里运行条件,但未来依旧可期。
当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需要最快高铁,也不是每一条线路都适合最快高铁,大国交通“四大极点”之间,大概率将会普及。
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成“四大极点”。
作为我国高铁干线动脉且连通极点,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沿江高铁等,未来有望步入最快高铁模式。
二、“全球最快高铁”不是尽头,高速磁悬浮还有多远?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时速达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
人类对“快”的追求没有止境,时速600公里,堪称“贴地飞行”。高速磁悬浮虽然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引来多地竞逐。
早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相关规划中,就已提到“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
在地方层面,长三角的沪杭磁悬浮,大湾区的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成渝之间的超高速磁悬浮等项目,备受关注。
高速磁悬浮之所以受到推崇,不仅因为速度更快,还能带动新型基建的跃升,以及轨道交通产业的再次升级。
如果说地铁、城轨和高铁的存在,完成了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那么高速磁悬浮,或将带动城市群之间的“同城化”。
高铁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从北京到广深最快都要7小时以上,从上海到广深也要6小时。
高速磁悬浮设计时速600公里,从广州、深圳到北京、上海两地,通行时间有望减少到2-3小时,四大一线城市将彻底连成一体。
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间,3小时通达或将不成问题,对高铁、民航将形成颠覆性的碾压优势。
众所周知,高铁与民航存在替代竞争关系。800公里之内,高铁优势独一无二,1200公里以上,民航更具性价比。
一旦设计时速400公里高铁、600公里磁悬浮先后上马,民航的优势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
然而,400公里高铁已经遥遥在望,但高速磁悬浮落地仍需时间,而未来恐怕不会大面积推广。
作为全新技术,高速磁悬浮时速更快,技术标准更高,造价自然更为高昂,票价也可想而知。
从票价来看,高铁是普铁的2-3倍,而高速磁悬浮或是高铁的2倍左右,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
正因为高速磁悬浮造价高昂,需要以大客流作为匹配,要保证通行时间,设站密度必然有限,并不适合所有城市。
只有经济实力强劲、人口规模庞大、客流往来频繁的超大城市,才有打造高速磁悬浮路线的必要性。
三、“市市通400高铁”,还有多远?
日前召开的十四五主题发布会透露,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
在此背景下,“市市通高铁”早已成为常态。加上今年即将落地的辽宁、贵州,我国将有12省完成地级市高铁闭环。
在经济大省中,只有山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地仍旧付之阙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市市通高铁”,属于广义概念,以时速200公里为标准,既有高铁也有动车、城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高铁。
如果以更为严格的“市市通350高铁”来看,全国只有江西触及这一门槛,但江西也只是所有地级市接入350高铁,但尚未贯通成网。
根据各地规划,未来几年,广东、河北、湖南、安徽、山东或将实现这一目标,350高铁时代或将真正到来。
350高铁普及之后,“市市通400高铁”时代会否到来?
目前,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基本形成,高铁总体已经趋于饱和,未来大规模扩张的必要性不大了。
既有的高铁线路,半数都是设计时速200-250公里,并没有直接提速到400公里的条件。
如果要以“市市通400高铁”为目标,唯一的解决方案只有改造或新建重复线路,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可能性并不高。
毕竟,财政“过紧日子”成为共识,一些低效基建、重复基建正在受到限制。
加上人口大盘见顶,人口流动加速,“全球最快高铁”不会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这意味着,“市市通400高铁”难以大规模普及。
但超大特大城市之间、大城市群之间,全球最快高铁、高速磁悬浮仍将是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