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我国素有“十人九胃病”之说,胃病虽常见,而胃癌的发病率却在不断攀升,近年来更出现令人忧虑的年轻化趋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提到,在其接诊的胃癌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仅18岁。该年轻患者长期、大量摄入腌制和熏烤类食物,显著增加了胃癌风险,最终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部。他认为,尽管我国胃癌高发人群仍集中在45岁以上,但年轻一代中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广泛流行,正成为胃癌发病年轻化的推手。“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将胃癌防线前移,是当前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响应的重要课题。”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公认的首要胃癌致病因素。宁波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郑祺表示,长期慢性Hp感染可诱发慢性胃炎,进而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导致胃癌。他提醒:“如果胃镜查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建议还要再查一查HP,一旦确诊阳性,及时进行根除治疗,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胃癌发生。”
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杜义安指出,胃癌早期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饱胀感等)极易与普通胃炎、胃溃疡混淆,导致不少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筛、早诊、早治”是改善胃癌预后的生命线,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他强烈建议40岁以上人群、胃癌高发地区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Hp感染者、以及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等胃病史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做胃镜。
三位专家共同指出,得益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胃癌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且精准化,传统观念中“胃癌即绝症”的认知已成为过去式。“早期内镜治疗显著提升了治愈率,腹腔镜和机器人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有治愈的可能;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胃癌正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
为普及胃癌防治知识,解答公众疑问,7月29日19:00-20:00,潮新闻特邀三位权威专家做客名医直播间。届时,专家们将围绕胃癌年轻化的原因与预防要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胃癌筛查策略、诊疗最新进展,以及患者术后康复与生活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在线实时解答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