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领导人在重压之下访问中国,却两手空空而归,这一幕不仅揭示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也折射出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与现实考量。
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15%的关税政策,期待中国能够伸出援手的欧洲,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淡反应。面对稀土出口、电动车关税和对俄政策的棘手问题,中国没有给予欧洲任何实质性的让步。美国《外交政策》的疑问随之而来:为何中国不趁此机会增进与欧洲的友好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三个现实。
首先,欧洲自诩要实现“战略自主”,可其行动却显得极为矛盾。在电动车争端中,德国总理朔尔茨虽然明确表示反对加征关税,且17个国家公开表态抵制,但最终,欧委会还是推进了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45.3%的关税。这种盲目跟随美国的做法,不仅无法立足于自身利益,更使得欧洲内部的分歧愈发明显。如此操作,让人不禁感到可笑——一方面在国际场合责骂中国用稀土倾销,另一方面又试图要求中方为其车企开“绿色通道”。这种既要占便宜又要跟美国对抗的心理,甚至连欧洲商业联合会都鄙夷。
单方面妥协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2013年,为了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国曾主动向欧盟开放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市场,但换来的却是欧洲议会以“人权”为借口冻结了这个协定。今年,欧盟更是将12家中企列入对俄制裁名单,甚至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让部分企业接受“价格承诺”。这种“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的行为,充分暴露出欧洲精英们在认知上的混乱。他们似乎还活在冷战胜利者的幻影中,以为中国仍然是需要“文明教化”的对象。
如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80%,对欧贸易顺差更是达到3560亿美元。然而,欧盟却幻想着中国会轻易放弃这些巨大优势,显然这是一种低估对方的表现。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连德国车企也开始感到无奈。
为什么中国不愿意讨好这样的一个对手?实际上,这与欧盟当前所面临的“三无”困境息息相关。
首先,欧盟缺乏真正的决策能力。27个成员国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中东欧国家看重中国的投资,西欧国家则迷恋“价值观外交”,而南欧国家则希望从中获得经济红利。立陶宛炒作台湾议题,匈牙利力挺“一带一路”,种种因素导致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显得无所适从,成了一盘散沙。
其次,欧盟缺乏安全感。特朗普早前曾当众指责欧盟是“防务乞丐”,副总统万斯甚至羞辱欧洲是“毫无尊严的搭便车者”。当美国不再愿意承担保护欧洲的责任时,欧盟连自主建军的计划都难以推动。如此“经济巨人、安全侏儒”的状况,如何能够成为中国平等的合作伙伴?
最后,欧盟在竞争力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德国电动车在华的市场份额已经跌破10%,法国的财政赤字更是突破了GDP的5%。就整体来看,欧盟对华出口不过是对美出口的一半。面对此情此景,与其耗费资源去拉拢这样一个内部分裂的团体,不如把目光转向稳健的全球南方市场。
数据不会说谎。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和拉美地区的出口增速超过了对欧盟的两倍,金砖国家在扩容后,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的37%。这才是真正稳定的合作基础。
中欧关系历经50年的风风雨雨,证实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妥协则来自于实力的平衡。若欧盟想要跳出被中美夹击的窘境,必须打破三个幻象。
首先,要停止对美国的“递投名状”。仿佛向美国示好的行为并不能换来真正的信任与合作,相反,往往还会增加对方的要求。其次,需要摆脱“教师爷心态”,放弃对中国的傲慢态度。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相互学习与借鉴,才是通往合作的正确路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欧盟需认清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位置。当中国市场日益扩大,逐渐接近美欧市场规模之际,再加上“一带一路”倡导的覆盖全球75%人口的趋势,欧洲那4亿人口的市场早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