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报道
书法之功,临摹很重要。朱履贞在《学书捷要》中指出:“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王羲之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历代书法篆刻名家巨匠都提到过对传统经典的形式技法、精神气质与个性风格作准确优质、循序渐进地把握和传达。
观展人群
8月1日,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遂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四川省第五届临书临印作品展”在四川福宝美术馆开幕。
今日我们谈书法,讲求的是守正创新,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在以“临”为重点的展览中,我们该如何学习和看见二者的结合呢?记者在展厅现场采访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他认为,千百年来,“临帖”和“临印”是中国书法、中国篆刻学习者借古开新、技进乎道的重要梯航。
虽然本次展览的重点在于“临”,但主要是在对经典内容的传承上,而在章法布局、落款设计等方面,许多参展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并非完全“临摹”,“甚至好多作品只是借鉴了原作的用笔,而对章法进行了重组,非常与时俱进,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李恬《阳平王妃李氏墓志》
王道义就展厅入口处的一幅名为《阳平王妃李氏墓志》为例,向记者讲述了“临贴”究竟如何创新。《阳平王妃李氏墓志》的原作布局为方形,而本作作者李恬却改成了窄窄的条幅,置于正中,又在两边以不同字体形成题跋,记述自身感悟感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自我的创新。王道义提到,这样的作品并不是两三天靠简单临摹能完成的,作者有自己的变通和感悟,就需要反复实验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王道义告诉记者,本次类似《阳平王妃李氏墓志》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许多,自“四川省第四届临书临印作品展”开幕后的4年来,省上广大书坛同仁在砚田中深耕细作,在笔阵中纵横驰骋,谱写着书坛川军深入传统、培根守正、汲古出新的一曲曲动人乐章,今天的展览就是这乐章中别开生面的一段。
展览现场
记者从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了解到,第五届临书临印征稿共有有效稿件5013件。本次展览展出其中的优秀作品35件,入展作品194件,共计229件。省书协依据征稿启事的要求并按照书法篆刻艺术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制定了评审标准和评审细则。评审标准强调实临历代经典碑帖、历代经典印章和流派印代表作,力求形神兼备,所临摹文本内容要求准确连贯和相对完整、落款和注释文辞准确规范。
评委会认为,本届入展和获奖作品的整体质量比往届有十分明显的提高,更加显示出重视和践行深入传统、培根守正、汲古出新在我省作者中深入人心、蔚成风气的良好态势。
学生们正在拍照学习
时值暑假,开展现场来了许多正在学习书法的学生,他们在作品前激烈交流,对作品的用笔、技法发表自我意见。美术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们都是由家长带领自发前来参观,暑期尤其多。本次展览展期至8月15日,欢迎广大学子和书法同仁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