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门的一次次按下中,我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故事。如今,我成为了“离婚跟拍师”,那是一种别样的经历。每次走进离婚的现场,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夫妻双方曾携手走过的地方,如今却要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快门记录下他们眼中的迷茫、无奈与不舍,那一瞬间的表情仿佛定格了他们内心的挣扎。我用镜头捕捉着这些细微的情感,让时光在照片中留下痕迹,也让那些即将结束的婚姻有了一份特殊的纪念,见证着他们人生中的这一段离别。
离婚跟拍师,你听说过吗?
这是一份用快门记录情感标本的职业。
在当下,离婚不再是让人羞赧的代名词,离婚跟拍这一行业也随之风生水起。
离婚跟拍师用镜头记录两人离婚的过程。一张张精修的照片承载了两人的历史和过去,也让他们以这些照片为分界线,让自己的人生迈向新的征程。
这些照片他们不愿意与人分享,只适合自己独自回忆。其中,他们的选择是理性而又自由的。
以下是离婚跟拍师的真实故事:
一、摄影圈卷出了“小众赛道”
炯叔在摄影圈已经混迹十余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几年,每每放下单反,他的手肘关节总会发出咔嗒轻响。
更让他迷茫的是,如同那些程式化的笑容被定格成批量复制的工业品一样,摄影这一行已经失去特色,并且早已卷到天际。
前几年,299元的“全包套餐”席卷市场,现在用AI拍照软件就能日更百张客片,就连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刚退休的老头老太,都能用手机软件拍出ins风九宫格。
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一些结婚写真要呈现出逆光剪影感、耳环倾斜角度要有具体参数等,这让从业者眼花缭乱、力不从心。
直到有人找他做离婚跟拍,炯叔才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个“小众赛道”。起初,炯叔是拒绝的。
因为他心里清楚,对于摄影师而言,捕捉悲伤比捕捉快乐更要困难。
然而,在跟拍了一对离婚夫妻后,他才明白,会有这样的客群,是因为他们并不把离婚当成人生中的一件“苦事”。
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离婚这件事正变得平淡化。
2024年,中国的离婚登记量达到260万对,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离婚仪式感”的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一单离婚跟拍的价格在1800元左右。
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迭代,离婚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早已不同往日,这也为离婚跟拍市场壮大了商机。
一位网络上颇有名气的北京摄影师比其他同行更早涉及此赛道,找他约拍离婚的顾客已经超过其他摄影类型,这也反映出离婚跟拍如今已不是一件稀罕事。
炯叔涉足此行业半年多来,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来找他做离婚跟拍的大多是26到35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离婚的原因几乎都不是出轨这种原则性问题,而是感情变淡了,夫妻之间已经没有了恋爱时的那般火热和激情。
炯叔分析,也许只有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会选择用几张照片来纪念过去,否则两人肯定是大吵大闹、不欢而散,哪有那份闲情逸致来拍这样的照片。
虽然这一行现在变得不再小众,也有了一定的客群,但其在网络上也引起了非议。
有些人认为,离婚跟拍师是毁人婚姻、不做好事,摄影应该是用来纪念美好时刻的,这种照片破坏了摄影圈的传统。
炯叔却不这样认为,按照世俗的定义,结婚固然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春光时刻,但是现如今,离婚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解脱的畅快与美妙呢?
大多数选择离婚跟拍的客户不会要求太多,他们追求的是简单随性的氛围感,就好像他们最终选择离婚是为了自由那样。
炯叔现在每个月的订单量在10单左右,虽然远不及结婚摄影,但比拍结婚照要轻松许多,不用按照客户的要求来,只需要简单地捕捉一些办理离婚手续时的瞬间。
二、离婚写真,也是人生成长的见证
阿特夫妇是炯叔接手的一对来自江苏的客户,他们在结婚两年后选择了离婚。
炯叔在接单前照例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要求,不会去问他们为什么离婚。阿特却侃侃而谈,似乎有一肚子话想说。
在他的叙述中,炯叔知道了他们离婚的缘由。
他们起初结婚,家里人是不同意的。阿特家在当地开了一家工厂,做茶叶生意,又是独生子,家境不错。
他女朋友从外地来江苏打工,认识了阿特,两人感情升温,确认了关系。女朋友家在农村,家里有个弟弟,还有个常年生病的母亲,这些信息叠加起来,让阿特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但是阿特还是选择把结婚证领了。
女朋友陡然变成法律意义上的妻子,父母得知后大怒,断了阿特的生活来源,还让家族工厂把阿特开除了。
阿特才二十五岁,年轻气盛,他相信离开家里的支持,也可以活下去。他带着老婆去昆山打工,在一家厂里找到了活儿,租住在当地村民的自建房里。
厂里打工的日子太苦了,他妻子吃不下这份苦,让阿特跟家里求饶。阿特不干,就让她在家休息,自己白天打工,晚上去跑外卖。
一个以前经济条件很优渥的人,吃苦吃到这个份上,恐怕也只有阿特了。
即便如此,阿特他们俩的感情也很快走到尽头。妻子提出要离婚,阿特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两个人的决定,宛如刚开始谈恋爱那般默契,不需要任何解释说明。
他们回到阿特的老家办理离婚手续,炯叔特地为此出了差。阿特什么要求都没有,甚至让炯叔只拍一张照片即可,而这一单,他给了炯叔一千五百多元。
很多人在领完离婚证,走出办事大楼后,各自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已经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照不宣。阿特他们也是如此。
那是一张他们走出登记处大楼的照片。两人拿着离婚证,各自朝左右两个方向走,这并不是两人事先商量好的。这一刻被炯叔捕捉到镜头里。
最终的作品只有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被阿特珍藏起来,他没有给前妻,他认为对方并不需要。
也是这段婚姻让阿特看清,有些人并不会如恋爱时那样完美无瑕,一旦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都会被放大,在这座围城里暴露无遗。
如果扛过去了,就是携手晚年。扛不过去就和阿特他们一样,最终走向离婚。
在阿特看来,离婚是一道选择题,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难题。选择在这样的时刻留下这一张剪影,对阿特来说,意义非凡。
在面临下一段婚姻抉择时,这张照片会带给阿特深思熟虑;也会在若干年后,让他看着这张照片时,陷入沉思和回忆。
正如阿特妈妈跟他说的那样,经历了这场婚姻,你才长大了。
这张照片,就是阿特成长的见证。
三、“我们不过是一对合作伙伴”
相比阿特他们俩,炯叔另一对客户的离婚就显得更加轻松随意了。
陈力他们找到炯叔,是两个人一起来的。他们在领离婚证之前,希望能把这一刻定格下来,收藏起两人生活过的共同记忆。
图 | 某离婚跟拍广告
炯叔给陈力拍摄的是一组照片,共有3张。
第一张是他们领了离婚证,站在结婚登记台上拍摄的照片,两人拿着红色小本本,并无悲伤,表情轻快。
这张照片,乍一看好像是一张结婚照,但是仔细看会发现,红色小本本上是离婚证三个字,并不是结婚证。
后来,陈力拿着这张照片问他的朋友,为什么离婚证和结婚证都是红色封面的?说明国家也觉得离婚和结婚一样是正常的呀,并不需要谈“离”色变。
第二张照片是他们拿着离婚证,站在办事大楼门口的合影。陈力给前妻买了一束捧花,两人的手指干干净净,婚戒已被摘除。
炯叔记得,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觉得这对新婚夫妻很是奇怪,穿着很随意,没有结婚的正式感。
再仔细看,两人手里捏着的竟然是离婚证,更觉得诧异了。陈力他们倒是对这些世俗眼光熟视无睹,两个人在拍摄过程中又自由又放松。
第三张照片是他们去海底捞吃火锅拍的。一只鸳鸯锅,一半是清汤,一半是红汤。
两人捂着嘴开心地吃着肉,离婚证就这么赤裸裸地放在桌子上,仿佛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将来看这张照片的观众,这是纪念离婚,而不是纪念结婚的照片。
拍完照片后,陈力他们邀请炯叔一起吃火锅。在接下这个订单前,炯叔照例没有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婚。
在吃火锅时,他们却很自然地跟炯叔说起了他们的过往。
陈力说他们大学毕业后就立刻领了证。炯叔问他们什么时候毕业的。陈力说去年毕业的。也就是说,他们结婚还不到一年。
去年,他们是闪婚族。今年,他们又成为闪离族。
炯叔突然觉得,他们的婚姻有点可惜,因为看他们两人现在的样子,并不是那种已经过不下去、闹到非要离婚的地步。
陈力却这样解释,婚姻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次保障,但是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次体验。
他们进入婚姻后,体验到了其中的束缚,这并不适合自己,所以一致同意选择离婚。在这之后,他们都明确表示,将不再与人结婚。
正如陈力的前妻所说,一辈子谈恋爱不好吗?干嘛要去结婚?
陈力这一单,炯叔本来要收两千元,最后给他们打了半折,只收了一千块钱。因为炯叔觉得,在做完陈力这个单子后,让他有所收获的不只是金钱。
四、我是“情感殡葬师”
当离婚跟拍师这一行风生水起之时,有些媒体在报道时,用“情感殡葬师”来定义他们。
炯叔起初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有些晦气。后来,单子接多了,他觉得这五个字确实对他的工作形容得很合适。
在他们的客户群中,他给Z世代拍过动漫风格的离婚照,给80、90后夫妻拍过撕碎各自离婚证的照片;给老年夫妻拍过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离婚证的特写照片……
他曾经向服务对象提出,可不可以留存一些底片用作宣传。客户们几乎都表示了拒绝。
图 | 除了离婚跟拍,某些摄影师甚至推出了其他类型的跟拍服务
对他们来说,这些照片一经成形,就意味着感情彻底结束了,他们不希望任何人对此予以评价。
炯叔通过日常拍摄和工作沟通交流,也见证了一段又一段衰败的感情,他用镜头定格这些瞬间,记录这些情感,他的这份工作不就是宛如殡葬师一样吗?
但他又不同意这个定义。因为在他的亲身经历中,他看见的大多数客户都是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离婚,不然他们也不会选择拍摄离婚照片来结束这段感情。
炯叔反而觉得这些人是幸福的。
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有舍有得,什么叫做敢于舍得。
他们懂得知难而退,懂得纪念历史,又懂得不恋过往。
相比于那些执拗于不幸婚姻泥沼而不可自拔的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杀伐果断,未来的路瞬间通坦了许多。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均采用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作者: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