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 (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
麦刚在1998年投身中国创投界,2002年进入美国硅谷创投界,其后5次创业均取得成功,2005年与硅谷创投界传奇人物Tim Draper先生共同发起设立创业工场VenturesLab。
难以想象,他以250万美元的初始资本,坚持做风险投资二十年,期间从未对外募集过基金,一直用自有资金投资并收获了巨大的投资回报。
麦刚常投资一些投资圈看不懂甚至看不上的项目,比如泡泡玛特长期不被看好,甚至IPO前还面临诸多质疑。而股价最高时,泡泡玛特给麦刚带来近1万倍的回报,创下VC圈的传奇纪录。
以下为家办新智点此前访谈麦刚的内容节选(全文请见),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智汇社」下一期会员权益活动日将于9月9日在深圳开展,届时将邀请知名天使投资人麦刚与会员进行闭门交流。诚邀单一家办负责人、超高净值个人和计划成立家族办公室的专业人士加入「智汇社」,与同频“智”友共探家族财富永续之道。
投中泡泡玛特
创业和投资这么多年,我切身体会到一个道理:放下自我、相互拥抱、做个好人。我投资泡泡玛特,根本原因是我选择相信王宁。我很少关注投资条款,我们获得回报的根本都是因为支持了优秀的创业者。
2012年夏天,我在见到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五天后,就投资了这家公司。作为泡泡玛特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我见证了它从一间简陋的民宅出发一路走向上市。
回顾来看,泡泡玛特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投资机构看不懂也看不上,然而真正跑起来的时候,爆发速度非常快,公司也不再有对外融资的需求。
泡泡玛特在早期发展阶段融资非常艰难。当时O2O、互联网金融各种风口此起彼伏……尽管泡泡玛特与大部分知名投资机构都有过接触,但他们都没有出手投资。
直至2019年泡泡玛特迅速爆发,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后,知名的VC/PE通过老股转让,在上市最后阶段得以成为泡泡玛特的股东。
作为泡泡玛特的首位投资人,我曾以较低的价格,将相当比例的股份转让给创始团队。当时泡泡玛特需要一定的股权激励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对于基金这种纯商业机构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作为独立投资人,有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团队的感谢,同时也希望泡泡玛特做的越来越好。事实证明,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随着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泡泡玛特变得愈加强大。
天使投资是创投行业的最早期阶段,比较少出现VC、PE一堆机构抢项目的状况。因此,与人为好,与人为善非常重要。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我并不觉得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常常发觉自己没有别人快。但是我相信“笨鸟慢飞”,始终坚持最终也能够抵达终点。
打破投资偏见
在我看来,投资人本质就是“社会的金钱搬运工”。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共识是,筛选真正优秀的创业者,帮助好公司是我们所担负的使命,而不是所投项目下一轮融资的估值会涨多少。一级市场的投资是没有流动性的,期待博傻的那个人很可能成了傻子。
在一次活动上,朋友给我介绍了从事废品回收的项目“绿巨能”。他愿意给我介绍项目,相信他认为我这个人很不错,是值得深交的好大哥。
当我接触了绿巨能这个项目后,与投资泡泡玛特的感受相似,我再一次“懵”住了——我发现鲜有投资机构关注这一领域。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是我们的环境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但它从来不是投资界的所谓“风口”,既没有大数据、也和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点无缘。
当一个公司在坚定地、正确地解决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它就是有价值的。并且,绿巨能是一个罕见的能将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案例。
我还投资了GlueUp,一个犯了投资圈很多“戒律”的项目。两位创始人是一对夫妻,其中一位是美国人,大多数投资人不看好这样的团队结构。GlueUp早期融资非常困难,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的业务逐步完善成型。目前其客户遍布在全球近百个国家,成为营销领域SaaS公司的佼佼者。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女性、老外、夫妻创业者这些标签如此之忌讳,我反而认为女性创业者的平均素质不比男性差,因为能冒尖的女性创业者往往经过了更多艰难的考验。
老外在中国创业可能缺乏优势,但如果这是一家面向全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司呢?创业合作伙伴的核心是职能分工和技能互补,是否夫妻并不是必然障碍。投资界的偏见往往会被优秀创业者的业绩打脸。
因为自己曾经连续创业,当一个创业浪潮来临时,我往往会从创业者的角度,判断这个领域的根本变化和核心需求?如果我是CEO,应该怎么做,行业本质是什么。
在创业和投资领域日新月异的热点背后,有些根本价值观我认为不会也不需要改变。我二十多年前入行创投行业,学到的基本功如今依然有效。对于创业的方向选择、热点的判断以及投资创业者,我总结出了自己的验证“公式”:
1.你的公司解决了什么问题?
2.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3.为什么你会赢?
当一个企业能够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三点,基本上就能够构筑起自身的护城河。
*1999年,麦刚投资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易得方舟”
在投资项目时,如果问创始人这三个核心问题,他都回答不上来,或者答案很模糊就需要慎重考虑,这个项目基本就是一个坑。
我是中国投资业界最早投资并大力普及比特币知识的布道者。2020年出席人大校友香港中环论坛,主持人问,投资圈也是金融领域英才辈出,为何你能够最早发现并抓住比特币这个重大机会?我坦言投资行业有太多比我聪明很多的学霸,懂得比我多。比特币的本质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跨越网络、技术和金融多个领域,因此可能有些理解和认知的难度。
2013年,我因为讨论比特币,被请出了两个主流VC圈子的微信群。群内成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自认为自己的讲授方式很专业,但是有人还是认为我在兜售什么东西。当时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失落,毕竟作为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同。
这是我第一次有种被VC圈“抛弃”的感觉,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圈层,以及个体认知差别。
从不以基金模式做投资,到讨论比特币被请出群,再到投资泡泡玛特最终上市证明自身的判断……我逐渐被贴上“另类”的标签。当然,我还曾经是个长发青年。
独立且富足:甘作VC行业的“蚂蚁”
VC这个行业变得愈发人多钱多,常常出现拉帮结派、“群殴”的场面。作为行业老兵,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不认为规模化基金有利于GP和LP,对于基金而言,规模就是一个“门槛甚至是诅咒”。
在我看来,创投行业的最佳运作模式就是一个小团队采取“作坊型”打法——由一个老大带着三五个精兵,深耕细作,投资二十个项目,最终能有三五个项目能跑出来大赢就很优秀了。
有些基金利用巨大的资金所带来的势能,节省了自身在深度思考、以及帮助和支持创业者方面的投入。如果一个基金能在规模和收益的两难下获得成功,那可以称得上业界楷模了,可惜很少有基金能够做到。
作为LP,过去十多年在一级市场我投资了一些基金。可能是我运气不好,基金业绩不是很理想。我最深的体会是,很多基金的老大还在,但是一线的执行合伙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基金募了一期又一期。有限合伙基金是创投业界通行模式,但这样的架构模式潜藏着很多利益冲突。
我明确号召,一级二级投资基金应免除年度管理费,提高分成比例,从过去的2/20模式变成0/25模式(家办新智点注:管理费/分成百分比),这个机制更有利于GP和LP的利益一致性。
同时,基金管理人也应该有创业者心态,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过清苦的日子。为什么多数基金的办公室都设在最豪华的写字楼?而不搬到创业者的聚集地?
一期基金通常会设置一年~三年的投资期,要求基金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募集的资金都投出去。但在这个过程中,风口也在变化。这相当于LP投资了一个“盲盒基金”。当一个基金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大概率他们最终的产出并不高。因为一级市场上优质项目本身就少,产出的回报就更少了。行业中盛行的项目基金模式更是容易在GP和LP间直接产生利益输送和利益冲突。
而对于小而专的基金而言,至少不存在哪个风口热,就一定要出手投资进行卡位的问题。“钱多就手松”,“FOMO”(家办新智点注: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做大基金规模就可以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
小基金在投资时则只能精挑细选,钱必须都用在刀刃上。因此,基金一定要“控制规模”,小而专的基金心态才是VC行业应该有的主流形态。
此外,很多投资人投资了一个项目后,老是盼着下一轮融资哪家基金来接盘,什么时候高瓴或者红杉会关注这一赛道……这太可怕了,也太愚蠢了。作为投资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筛选最优秀的创业者,扶持和帮助被投企业,而不是去玩投资接力棒游戏。而作为创业者,大多数客户不知道也不关心你的投资人是谁,客户关心的是你公司的产品。
投资行业生态非常多元,肯定会有大象、老虎、狮子和蚂蚁。而所有的大基金都是从小而美基金逐步成长起来的,从蚂蚁逐渐演变为大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行业中存在“规模悖论”——投资市场中“低垂的果实”太少,容不下太多大象。因此,很多大基金会面临着巨额资产管理规模带来的压力。
在投资行业这个既充满未来,又挤满竞争的行业,一个基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面对大象,可能感到害怕的是狮子,蚂蚁不会害怕。对于小基金而言,我认为不必为成为不了狮子和大象而自怨自艾。
当大基金不得不考虑募资评奖、忙着品牌营销和团队管理时,小而专的基金则有大把的时间深度思考,高效战斗在一线。小而专的基金要甘心低头做扫地僧,而不是到处飞舞的花蝴蝶。当大基金买下整个赛道时,小基金可以集中精力发现赛道里最明亮的星、最靓的仔。
我进入中国创投行业二十多年,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创业和投资这个领域。我看到很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进入创投行业,有些因为不够优秀被淘汰,有些则因为没有在大机构而倍感压力。我希望能给他们力量,小机构更应该做出优秀的业绩,就如同非名校毕业也可以有美满人生,野百合也会有山花浪漫的春天。我甘做“蚂蚁”,虽然渺小,却同样可以过的自由独立且富足快乐。
创投界从业者的根本职责和价值是:发现和支持优秀创业者,管理规模不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如同人生的幸福不应该只有一个模板,更不是只一味追求财富。
独立思考
好多年前我曾说投资界和创业圈开始娱乐化了。对于名气,我也早已不在乎。作为VC行业老人,颁奖、排名、出席各种论坛……所有的业界荣光都我都已经体会过了。实际上我发现在这类场合,人的行为都带有表演性质,并不是真实的自我。
时至今日,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冲在一线去见创业者。我愿意和创业者在一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创业者不论水平高低都很真实,很多投资人则往往穿着马甲,立有人设。
几年前,我就不看朋友圈,便拥有了大把深度思考的时间。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要给自己一些放空的时间,过于忙碌往往会做无用功。现在我非常享受独处所带来的好处,没有拘束和压力。我和家人一起游历了很多国家,是一种非常舒服自在的人生状态。
我注意到,当下的年轻人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挣扎,我看了很心疼也很无力。不可否认,当前的社会压力、生存压力以及竞争都在加剧。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家能做什么、行业领导者能做什么、普通人能做什么……这个社会性问题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科技的发展,我认为人将慢慢成为一个没有剥削价值或剩余价值很少的物种,经济学的众多假设和前提将不复存在。这带来两个可能我们在有生之年就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一、刀耕火种时代,人和人之间差别很小。人类社会在过去五十年间,个体间的差异由于掌握资源和生产工具差距扩大,表面会出现贫富差距,背后则是社会资源垄断和社会阶层变化停滞。这样的社会结构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整个社会将会被撕裂;
二、随着科技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社会结构将会出现巨大变化。当人没有劳动价值了,社会应该怎么管理,人如何面对自己?这是我们有生之年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
对此,我的思考是,通过科技企业努力建设未来,因为科技企业是最强有力的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手段。对于下一代,我们需要加强心智的培育。人可能会失去劳动价值,但是人还是要有尊严,一代一代努力让世界对所有人更美好。
现在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利用了人性弱点,譬如游戏、一些短视频,无聊综艺,洗脑神剧等,碎片化的“奶头乐”内容破坏了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随着信息泛滥,出现了大量的毒鸡汤文章,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思想。这是最可怕的垄断。
纪录片Social Dilemma有一句话很经典:“这个世界,有两个行业会把自己的顾客称为用户:一个行业是互联网,另一个行业是毒品。”
16年前,我在创立创业工场的时候,自己设计Logo、搭建了网站,并在公司官网ventureslab.com写下了这段话:或许你一生的目标就是创办成功的企业,但是最终在你的墓志铭上留下的却是“仁慈的父亲(母亲)”、“一生最爱的伴侣”、“慷慨的朋友”,而不是“伟大CEO”。你会发现,带不走的是功名和财富,留下来的是情感和回忆。
2005年成立创业工场时,我开始留长发彰显青春,2018年我剪掉长发,留住青春。每一辈人都有自己的青春,但所有人的终局都将面临死亡。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希望,鼓励和支持。他们不可以躺平,他们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力量。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财富管理的星辰大海浩瀚无垠,家族办公室作为守护家族财富、规划传承路径的“智慧中枢”,正成为高净值人群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资产配置迷雾重重、家族传承挑战不断、家办治理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找到一条行稳致远的成长之路?
为此,家办新智点推出首期【智汇社】,专为单一家办负责人、超高净值个人、计划设立家办的专业人士打造,邀您与同频伙伴携手,共学最佳实践,深度探索家族办公室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