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
关于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成为一桩难以厘清的历史悬案。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刘备曾亲赴建业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之职。当时唯有鲁肃力劝孙权将荆州借予刘备,以共同抵御曹操。当曹操得知孙权竟以土地资助刘备时,震惊得手中毛笔都掉落在地。而《江表传》则记载了另一版本:时任南郡太守的周瑜将南郡部分土地划拨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另立营寨,并将此地更名为公安。当时许多原属刘表的官吏士卒纷纷叛逃投奔刘备,刘备以周瑜所给土地狭小、难以安置民众为由,向孙权借取了荆州数郡。
从历史事实来看,刘备实际借取的仅是南郡一地。赤壁之战后,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周瑜率军攻占南郡,刘备则南渡长江,成功夺取荆南四郡(包括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和桂阳郡)。周瑜将南郡长江南岸的部分土地划归刘备,刘备遂在公安县建立行政中心。周瑜去世后,刘备再次向孙权提出都督荆州的请求,经鲁肃劝说,孙权最终同意出借荆州。这一决策让曹操大为震惊,足见其战略意义之重大。
荆州在刘表统治时期共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以及荆南四郡。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琮不战而降,理论上荆州全境应归属曹操。但经过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后,曹操仅保有南阳郡,其余六郡的归属出现复杂局面:周瑜控制南郡,刘备占据荆南四郡,而江夏郡则呈现三方割据的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夏郡的复杂情况:早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就攻杀了刘表任命的江夏太守黄祖,占据部分江夏领土;刘琦继任江夏太守后控制另一部分区域,刘备最初就是投奔驻守夏口的刘琦,刘琦去世后其辖地自然归入刘备势力范围;同时曹操也占据了江夏郡江北的部分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所谓\"刘备借荆州\",实际仅指南郡一地,因为当时孙权能够出借的也只有南郡。借得南郡后,刘备实际掌控了荆州七郡中的五个郡(南郡及荆南四郡),成为赤壁之战后最大的受益者。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当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要求其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里出现一个关键疑问:刘备明明只借了南郡,为何孙权却索要三个郡?鲁肃曾当面质问关羽:\"当初我国出于善意借地给你们,是因你们兵败远来,无处立足。如今既得益州,不仅无意归还荆州,连索要三郡都不肯答应。\"这段对话显示,孙权最初要求归还的是整个荆州(南郡),遭拒后又改为索要三郡,但刘备仍不同意。这很可能与双方未公开的政治协议有关。历史发展表明,刘备借得南郡后,原本控制的江夏郡部分区域似乎也归还给了孙权。
关于借地细节,如今已成不解之谜。从孙权角度理解,似乎想用一个南郡换取三个郡,这导致刘备亲自率军从益州赶回荆州对峙。最终在曹操军事压力下,刘备做出让步,同意以湘水为界进行领土划分: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归孙权,以西的零陵、武陵属刘备。这次\"湘水划界\"表面上解决了争端,实则埋下更大隐患,为日后孙权偷袭荆州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于\"借荆州\"的记载均出自吴国史书《吴书》。《程普传》称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吕蒙传》记载孙权评价鲁肃时,将建议借地列为其过失之一。这些记载都未能明确说明刘备具体借取了哪些地区,后世只能通过历史发展推断是南郡。史书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如《先主传》明确记载刘备南征招降荆南四郡太守,但实际上孙权在荆南也保有势力范围。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其封邑中的下隽、汉昌、刘阳三地实属长沙郡,这些封邑后来转给鲁肃,证明东吴确实控制着这些区域。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的控制区呈现犬牙交错之势,远比史书记载复杂。据《先主传》记载,当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索要荆州时,刘备竟回答:\"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这种推托之词证实借地确有其事,但具体条款已成谜团。鲁肃用同样说辞质问关羽时,关羽也未否认借地之事。当孙权发现难以索回南郡后,转而攻取长沙等三郡,这很可能是因为南郡有关羽重兵把守,城防坚固,难以攻取。湘水划界虽暂时明确了疆界,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时至今日,\"刘备借荆州\"仍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公案,各方解读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