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浮现。
本周,百利天恒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一度达到388元,市值破1500亿元。回顾过去两年半,其股价相较于24.70元的发行价涨幅超过10倍,令人惊讶。
身后掌舵者是四川企业家朱义。从四川大学到复旦大学,他几经创业后带着积蓄成立百利天恒,带领公司转型创新药研发,最终凭借一笔现象级License-out(对外授权)受到追捧。根据《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朱义按目前持股价值跻身四川新晋首富。
“医药投资人开始翻身了。”历经过去几年寒冬,今年中国医药圈重新热闹起来。向来被认为是长坡厚雪,国产生物医药开始迎来估值修复。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
川大校友掌舵,市值1500亿
百利天恒的故事,始于一位四川人。
1963年,朱义出生于四川南充,1984年于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往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知识。正是在复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生物医药创业埋下伏笔。
毕业后,朱义被分配到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在那个年代,项目资金匮乏,先进设备不足,想要开展有质量的科学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朱义辞去铁饭碗——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去商界赚钱,再回来做科研。
此后几年里,朱义做过外贸,干过房地产。1996年,他带着赚来的钱回到成都温江,创办百利药业(即百利天恒的前身),主要研制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
1998年,百利药业推出首款仿制药——抗病毒的利巴韦林颗粒,一度占据同品类全国销量第一的位置,成为明星产品。此后百利药业迅速成长,逐渐成为西南地区仿制药领域的小龙头。
2010年,朱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领公司向创新药研发转型。当时他的判断是,未来仿制药会很卷,再做仿制药就是贴身肉搏,利润极少。而百利天恒过去十几年做仿制药赚到的钱,为创新药研发建立起一个现金流系统。2014年,百利天恒成立创新药研究中心西雅图免疫公司(SystImmune),由此开启了对抗肿瘤ADC分子BL-B01D1长达十年的研究。
相比当时一众海归医药创业者,朱义与百利天恒并不算突出。坚持0-1的创新研发路线,也往往难以提供资本希望看到的后续开发计划和进度。因此在一级市场,百利天恒受到的关注并不多。
2017年,朱义开始从外部寻求资金,为创新药进入临床做资源准备,最终两家机构抛出橄榄枝——奥博资本和德福资本,这也是百利天恒上市前少有的两家一级市场投资人。
2023年,百利天恒正式于科创板上市。按照发行价计算,百利天恒彼时发行市值约99亿元,算是科创板一众创新药企业中略显冷门的公司。但在朱义看来,百利天恒已经是在中国有临床开发能力、有全球领先的ADC和GNC研发平台、有很好的管线、有全球First-in-class药物的公司,市值被严重低估。
外界没预料到,故事的走向变了。上市仅两年半,百利天恒股价狂飙。2025年4月,百利天恒市值正式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加入A股千亿市值药企俱乐部。截至发稿,百利天恒最新市值超1500亿元。
大涨背后,登顶四川首富
粗略算下来,百利天恒的股价从24.70元的发行价涨至超380元,累计涨幅高达1430%。
这要从一笔标志性BD说起。
时针回拨到2023年6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上,iza-bren(BL-B01D1)的临床数据引发轰动,全球前十大MNC中有八家递来了橄榄枝。此后半年,SystImmune与全球前20的制药公司“都谈过至少一遍”。
最终,百时美施贵宝(BMS)接受了未来收益共享的交易结构,并开出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的价码。至此,BL-B01D1成为中国首个授权合作的双抗ADC,一举刷新全球ADC领域最大BD交易额记录。
很快消息传遍全球,百利天恒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科创板药企,瞬间站到聚光灯下。资本热情随之而来——12月12日当天,百利天恒股价开盘即涨停20%,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500亿元。
受各大药企争抢,BL-B01D1有何魔力?
坐拥精准靶向、高效杀伤癌细胞、降低毒副作用、克服耐药性等多重优势,ADC药物在抗癌领域潜力巨大,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研发的DS-8201更是被称为“抗癌神药”,宣告了立体肿瘤免疫时代的到来。
而作为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BL-B01D1形似“双头导弹”,能同时锁定癌细胞的两个弱点,从而更精准地杀伤肿瘤,且副作用更低。
一笔BD交易,百利天恒业绩随之暴涨——去年3月,8亿美元的首付款一次性到账,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36.31%;同时成功扭亏为盈,全年归母净利润达37.08亿元,同比增长575.02%。
然而光环之下,也有隐忧。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双抗ADC领域更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尽管BL-B01D1成功出海,但后续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生产体系搭建仍需投入大量资金,其余研发管线也亟待输血。
实际上,由于尚未有新药获批上市,进入2025年,公司再度陷入亏损——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减少96.92%;归母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
“百利天恒要做一家跨国药企(MNC),期限是五年。”朱义曾如此阐述公司的目标。他直言,2014年在西雅图成立SystImmune,Inc时,就是“for Global”,奔着产品全球商业化去的。
起始于国产创新药的蛮荒时代,百利天恒走过了两次Biotech寒冬。当前,朱义仍是百利天恒最大股东,持股高达74.35%。根据《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按照最新持股比例计算,其已成为新晋四川首富。
生物医药牛市
中国医药圈迎来久违的热闹。
过去几年,国内生物医药泡沫泛起、破裂。在集采、疫情等重重压力下,行业曾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震荡。上市即破发、股价暴跌几乎成为常态,一批医药投资人亏麻了,生物医药甚至成为投资圈不可言说的雷区。
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热闹始于港股。正如年初投资人判断,生物医药正迎来一波大行情。市场给出反馈,今年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十余家重量级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打新赚翻了”,破发率明显下降,不少投资者从中尝到甜头,以映恩生物为例,首日收涨高达116.7%,如果中一手,大概可以赚一万港元。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突破100%,成为今年全球真正的牛市板块。火热情绪蔓延,A股多个药企龙头也迎来股价翻倍。就在本周,百济神州A股股价盘中大涨,总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大关,跻身A股市值最高的医药股。
一个真实写照是,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时间内,A股和港股已产生超20支十倍股,其中以生物医药行业诞生数量最多——歌礼制药、德琪医药、科济药业、和铂医药……动辄十几倍的涨幅,刷屏投资人朋友圈。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分析,中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一年间由“冷”转“热”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它们的产品真正意义上被业界尤其是全球制药企业认可。
换句话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是被严重低估的。到今天,中国药企用产品说话,开始上桌了。
比如,百利天恒股价暴涨背后,BD交易和收入是亮点。这样的发展路径几乎可以在每一个暴涨药股身上看到:晶泰科技与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近60亿美元的管线合作签约、和铂医药上半年新增4项BD交易,凭借BD模式连续盈利,被市场称为“BD之王”……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首付款在总交易金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过去,由于MNC(跨国公司)掌握着交易的核心话语权,首付款普遍较低。这也意味着,一旦项目推进受阻,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最后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
可以看到,伴随多家头部生物科技企业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医药板块正从单纯的“估值修复”迈入“价值重塑”新阶段。
长久以来,生物医药都被认为是一个长坡厚雪的产业,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成果,国产生物医药也因此度过了漫长的静寂期。正如朱义写的那样,“Biotech行业,似乎至少要以十年为时间尺度,来考验坚持和耐心,来考量成败与兴衰。”
也许多年后回望,当下只不过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