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若未叫停下西洋会怎样?我觉得应该也不会怎么样。
许多人常畅想,若下西洋未被明宣宗朱瞻基叫停,中国或许能赶上大航海时代。
但残酷的现实是:别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下西洋也没戏。
关键原因有几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相较于西方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更重道义。提及大航海时代,受电影、游戏影响,这五个字常被赋予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航海、海盗、奸商、殖民者,伴随着无尽的掠夺、破坏、毁灭、鲜血、奴役,以及其他一切饱含恶意的词汇,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西方正是依靠对非洲、中亚、东南亚人民的劫掠,完成了原始积累,才有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
回到最初的问题,若大明再下七十次西洋,我们的祖先可能去做那些肮脏行径吗?当然不会。我们只会与沿途各国客客气气通商贸易,对愿意成为大明藩属的势力,赐予远高于进贡货物价值的奖赏。
因此许多人认为七下西洋是赔本的。从客观角度看,财富获取是纯粹贸易更高效,还是直接掠夺更高效?答案显而易见。
其二,七下西洋本质是大明天子的皇家贸易。项目负责人是郑和,作为宦官(皇帝家奴),下西洋的收入自然归入皇帝内帑(小金库)。
至于民间海贸,朱元璋时期的海禁政策在永乐年间仍被延续。《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年朱棣重申严禁私自下海,将民间海船改为平头船,彻底断绝民间贸易的最后一丝可能。
因此无论官员还是百姓,与下西洋几乎无关。参与下西洋的宦官、士兵,虽冒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却只拿固定俸禄。
永乐大帝朱棣要北伐、修书、迁都,本就财政紧张,自然不可能与他人分利。因此朱瞻基决定停止下西洋时,朝野几乎没有反对声音——毕竟与己无关,皇上爱下不下。
西方大航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工业时代的基石,因欧洲皇室鼓励民间出海:无论经商致富还是做海盗烧杀抢掠,一概支持。
例如德雷克船长被英国女王封为勋爵,亨利摩根曾被任命为牙买加总督。
而在大明,情况截然相反:永乐年间雄霸东南亚的陈祖义被郑和抓回处决;嘉靖年间令日本诸侯敬畏的“海贼王”汪直被招安后处决;龙庆年间攻占马尼拉的潮州人林凤,未得明廷奖赏收编,反被大明水师追击;明末郑芝龙因乱世朝廷无力管辖才得以壮大。
大航海时代,海盗因财富获取速度极快,地位举足轻重。如今被称为伟大探险家的哥伦布、麦哲伦,本质上也是劫掠者与殖民者。
他们不可否认地推动了西方发展。同样是掠夺,同样是高级文明欺压土著,西方会奖赏崇拜,我们则追杀斩首——这一差异导致效率差距越来越大。
商贸领域同理:欧洲民间贸易兴盛,而永乐年间私自出海(即私运货物)会被视为勾结外国,定为寇贼。
正如前文所说,老朱家的皇家贸易、朝贡体系,即便再来七十次、七百次,若不发动群众、激发沿海百姓积极性,仅靠几百艘船,远无法与西方全民参与的大航海相比。
至于殖民,更不可能——明太祖朱元璋早将周边邻国定为“不征之国”,后世朱家人除朱棣曾征讨安南外,无人敢违背祖训。
因此郑和下西洋值得歌颂——其传播和平发展的理念值得憧憬,那个年代中国水师的强大也值得铭记。
然而,在憧憬歌颂的同时,若将明清以来的衰败归咎于下西洋的停止,结合前文分析,实无必要。
历史洪流由万千因果交织,绝非一人、一代或一事可轻易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