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个以“脑谷”命名的脑机接口产业专业楼宇西部脑谷正式迎来第一家“住户”——成都辉动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入驻并启动办公,标志着这座总面积1.93万平方米的产业新载体正式投用,开启了“聚企业、建集群、兴产业”的发展新阶段。
高新区天府软件园。
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 高郫电子信息产业园成都智算中心。 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进成都影视城采访调研。 在高新区AI创新中心,工作人员与具身人形机器人进行互动训练。 摄影 李冬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
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园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禀赋条件、发展特征。从园区内部看,需要集中优势,锚定主攻方向;在园区之间,则要错位竞争,聚力协同发展。
去年10月以来,成都发力优化构建“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的产业园区体系。如何在“独奏”又“合唱”中,实现全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一问题,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组兵分多路,试图从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中,近距离观察“立园满园”行动中基层一线的新做法、产业发展的新成效,也近距离感受园区建设营运的全新变化、基层干部员工抓产业的干劲与付出,以及用脚投票的企业家们与城市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成功与喜悦。
产业攀“高”逐“新”
因势利导 聚合生态
“《哪吒》火了后,全国各地来‘取经’和调研的人太多了。我们现在要抓住机遇,聚焦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球数字文创中心。”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工作人员柳胡腾面带笑意,透露了今后的更大目标。
今年火爆全球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公司,就栖居在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哪吒》是怎么诞生的?高新区只有一个《哪吒》吗?这是走进成都高新区之前,调研组拟定的必问题。
对此,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招商运营部部长张龙给出的答案是“生态”——“‘哪吒’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们所有人都很兴奋。但爆款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要打造一艘旗舰,先要建设一支舰队。”
事实上,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还集聚了墨境天合、艾尔平方等一批数字文创领军企业,孵化了包括“哪吒”系列在内的20多个头部IP,形成了一条从创作到输出的完整内容产业链。成都高新区从早年开始“发芽”吸引多家移动游戏公司,到如今数字文创产业全业态、全形态的集聚与崛起,生态已成,旗舰频出。
生态如何培育?
首要在规划。清晰的企业画像和产业链条,是园区形成集聚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而无论选择企业,还是布局产业,重要的指向,是“高”和“新”——这是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和使命。
国家级高新区发挥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集结地”的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国2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聚集了30%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1990年正式成立至今,成都高新区完整经历了园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早期的政策撬动、要素集成,到投资驱动、技术赋能,再到创新突破、产城融合……如今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2024年产业总规模6934亿元,分别占全省约30%、20%和30%。
在“立园满园”行动中,成都高新区被寄予了更大的期望与更重的担当。
要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争先进位。“高”和“新”两篇文章,需要找到“门道”、写出力道。“高”是高科技、高质量,“新”是新技术、新成果,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协调赋能,更可延展为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
为此,成都高新区统筹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未来方向,优化形成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片区—专业化科技园区“1+4+X”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化科技园区,力图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放眼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为化学创新药、抗体药物等创新成果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成都高新南区锚定人工智能产业构建“AI+”的多层次产业生态系统,成都未来科技城主攻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及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成都高新西区则集聚上百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的硬核实力……
产业因时而变,因势迭代。从可可豆动画、极米科技等知名企业到柔性显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既根植于优势产业的基因,又紧贴技术前沿和市场“风口”,有效延长了产业“生命周期”。
在成都高新区的人工智能专业特色园区——AI创新中心,楼栋的序号已经从A排到了G,聚集了一批AI与机器人头部企业,正重点发力人工智能与下一代通信技术,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园区内,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制出四川省首台全尺寸、可直立行走的商业化具身智能机器人“天行者1号”,其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高达90%,攻克了复杂地形行走的技术瓶颈。
“具身智能是当下的‘风口’,公司虽然只成立了一年,但大家都很有干劲,在攀高逐新的路上,这里有更多伙伴,就有更大的未来。”具身科技“95后”合作发展中心总监程卿苗说。
干劲与韧劲、信心与信任,成为成都高新区这一年的高频词。
规划因地制宜
聚“专”存“精” 锻造长板
成都市高郫电子信息产业园,成都智算中心内,庞大的服务器集群高效运转、昼夜不息,海量的数据在此汇聚、处理与分析。300P的强大算力,为人工智能和多模态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发展筑牢基座。
中心运维交付部负责人向双说,作为“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的重要节点,成都智算中心不仅联合孵化了诸如“蓉城·夔牛”和“空天·灵眸”等创新的科研模型,还与近200家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了300余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在城市全域内因地制宜、盘活资源,提升产业完整性、高效性和竞争力,也是“立园满园”行动的应有之意。
高郫电子信息产业园,正是跨区域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的创新尝试。
一边,成都高新区在前沿技术和高端资源要素聚合上集成创新,在吸引众多企业落户的同时,在发展空间上却日益紧张。
另一边,郫都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承载空间,也有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
区域协同、合理布局、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激活园区一池春水。
当然,区域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区域内部的自身造血,而其第一步就是“定位”。定位清晰,园区就有了“魂”。
去年10月以来,为化解部分园区在空间布局上相互交叉、产业布局上存在重叠等问题,郫都区整合成都现代工业港与中国川菜产业城两大园区,成立了规划面积达18.6平方公里的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改变,来自“专”与“精”。专,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园区发展,要聚合更有适配性的产业结构;精,“专心做好每件事”,打造完善、针对性强的整体服务体系。专精为要,才能形成良性循坏。
“以前简单做加法,捡到篮子就是菜,现在重点做减法和乘法。能进来的项目,我们都要仔细研判;能集中的资源,我们一定要保证发挥最大效果。”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薇说。
党员干部、一线员工干事创业,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打法。
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确定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主攻产业方向,以及新型显示、复合调味品、氢能装备等12个垂直细分领域,形成全区工业发展的“412”现代化产业体系。
集中优势资源,做大“镇园之宝”,培养“明日之星” 。
东方电气集团投资落地的“园中园”——东方氢能产业园,聚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链主带链属”的产业集群;去年,园区内的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今年以来新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1家……
离开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驱车40分钟,映入记者眼帘的成都影视城,就矗立在四川传媒学院的对面。
“先有学校,再有园区。我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校地合作产业园区,专注影视产业的下半篇文章, 一个剧组可以轻松拿着剧本来,带着作品走。”《我的父亲焦裕禄》《我们一起摇太阳》《八角笼中》……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一路介绍着从园区诞生的影视作品,如数家珍。
影视产业,产业链长而复杂,但园区的配套、细致的服务、学校的人才……种种禀赋,聚成生态,化作企业在此深耕影视的良机。
江勇举例,为加速影视作品“快审、快拍、快播”,成都影视城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在园区内设立了全省首个影视行业政务服务窗口。今年已协助22家企业完成31部影视剧的立项备案。
区域协作,在拍摄《哪吒之魔童降世》时,整个园区有100多名专业人士参与动画制作。
“对产业的整合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正成为我们园区的独特优势。发展机会稍纵即逝,持续把优势做大做强,是我们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口,也是必须牢牢咬住的方向。”江勇平静的声音里,流露出迫切和坚决。
定位细分赛道
因利承便 汇聚合力
9月中旬,位于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水稻已进入收割期。金黄的稻田里,稻浪飘香,机器轰鸣。
作为都江堰精华灌溉区,崇州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核心示范区。在园区的建设上,崇州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深耕优质粮油、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精品粮油产业示范基地、农科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以更高质量、在更高水平延续传统,就是发扬优势。
当下,这里集聚了8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以及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5家顶尖院所,还有中种集团、荃银高科、隆平高科等30余家种业企业常年驻扎。
基地负责人杨福明说,每年上千个品种在这里试验、展示和优化,通过自然与科学的双重选择,真正优秀的品种脱颖而出。
今年,这片土地上“同台竞技”的优质粮油品种超过900个。基地中试熟化的水稻、小麦品种覆盖成都市主推品种的100%,占四川省80%以上。
无论从县域经济还是园区层面,挖掘特色、塑造特色、做强特色,都需要进一步发力。
当下,崇州经济开发区正全力进军航空航天这一尖端产业领域,并在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核心区专门规划打造专业化“园中园”——空天科技产业园。
其中最主要的背景是,成都全市范围内推动区(市)县跨区域结对联动建设行动,让崇州成为青羊区航空航天产业辐射带动的“受益者”。
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有着细致的运行机制——
组建由“两地党委主要领导+链主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专业公司推动园区市场化高效运营,共同组建青崇招商专班,统筹两地招商载体资源……
作为冲刺千亿级经开区战略的“头号工程”,去年崇州成功引进中发天信,未来公司的部分业务计划落地空天科技产业园。
据中发天信(四川)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鹏介绍,项目分为高空模拟试验台和轻型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两大板块。
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高空模拟试验台,建成后可完成军民航适航全部17项测试——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高地,更将成为吸引下游生态企业聚集的“动力心脏”,激活整个产业园的创新循环。
今年上半年,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全球总部宣布落地崇州。签约仪式当天,崇州邀请20余家产业链关联企业实地考察空天科技产业园等产业承载平台,“链主带动链属”的规模效应起势成势。
“通过资源的高度协同与空间的高效利用,既规避重复建设,也塑造差异化的竞争力。只要赛道足够细分,我们也能跑出单项冠军。”谈到不远的未来,崇州经开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部长李涛的眼里闪着光。
调研笔记
“独奏”与“合唱”的辩证法
在具身科技的公司前台,整齐摆放着一排《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人物手办。两家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在这里实现了“梦幻联动”。这一幕,亦是园区集聚效应的一个生动切面。
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调研过程中,园区内干部员工们的共识。从园区本身来说,企业之间要有物理集聚,还要形成化学反应;在园区协同上,则不能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在更高的层面,错位竞争、协调发展。
例如,成都3个国家级园区之间,就有明确的分工与定位。成都高新区,要锚定“高”和“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而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承担着打造改革开放前沿高地的关键任务……3个园区共同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为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建设贡献源源动能。
产业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要做到“百花齐放”,前提是找准自身的特色。认清“本位”,搞清楚哪些资源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这是锻造优势的前提。
比如成都高新区和郫都区,都锚定了影视产业。不同的是,高新区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深耕动画特效;郫都区则借力四川传媒学院的人才优势,搭建影棚,发力真人电影、短剧。由此,两个区域,才分别有了《哪吒》的火热和《群星》的闪烁。
摸清家底的同时,还要善于因时因势重新审视本地资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时代风口,都可能给盘活资源带来新的契机。
例如金堂经开区,依托园内通威、巴莫科技等龙头企业,发力晶硅光伏、新型锂电等低碳产业,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成势;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则依托其丰富的文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聚力文商旅体,打好“融合牌”……
城市新区强引领、中心城区强支撑、县市新城强突破,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园区,都需要明晰自身的经济实力、资源本底。从规划制定、产业布局到项目部署,都要从分工协作出发,而不是以单一区域的视角去考量。
把握区域差异,用好“独奏”与“合唱”的辩证法,既补足各自的短板,又锻造共同的长板,在竞争与合作之中,以一域服务全局,这正是“立园满园”的题中真意。
智库视角
构建分级分类体系
提升园区发展协同力
殷长明,博士,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
随着城市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园区作为产业要素的集聚高地和城市功能的承载单元,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愈发多元。在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资源配置愈发精细化的当下,构建分级分类的产业空间适配体系,既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资源全域统筹与特色突围的关键抓手。
一是以分级分类为前提,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无论是以成都高新区为代表的“攀高逐新”科技策源地,还是以郫都区为代表的“聚专存精”功能型专业园区,抑或是崇州经开区“固本开新”的复合型多元园区,实际上都体现了城市在产业规划与空间治理上的分级引导与分类管理。不同园区各有所长,有的承载前沿产业创新,有的侧重产业链条配套,有的发挥区县资源禀赋优势,这种分级分类思维,为推动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以适配性配置为核心,推动园区资源与功能精准匹配。园区的土地资源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承载产业链的底盘,其功能配置必须以主导产业辅以关键要素为逻辑闭环。从智算中心落地郫都区,到空天科技园在崇州迅速集聚上下游企业,说明一个关键问题:空间适配的关键,不在于物理距离,而在于资源要素与产业诉求之间的高度耦合。“以产定配、以需定策”的配置方式,正在成为新型园区治理的重要趋势。
三是以协同联动为机制,实现园区间“美美与共”。园区不再是彼此割裂的行政单元,而是高度联动的产业生态节点。高新区与郫都区共建高郫产业园,青羊区与崇州市携手打造空天产业走廊,正是通过跨区域的资源统筹与产业协作,突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多园区间实现共建共融。园区由单点竞争走向系统协同,使产业集群更有生命力,城市功能更具统筹性。
构建科学的分级分类园区体系,既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点,也是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抓手。面向未来,唯有坚持全局视野、系统思维与动态调适,才能让园区真正成为城市产业跃迁和结构升级的坚实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