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览焦点:一纸通报,试图为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家长陪餐”风波画上句号。山西闻喜县城西小学的这起事件,表面上是个别班主任的“解释不当”,实则暴露了家校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模糊地带。当“鼓励”在实践中异化为“隐形强制”,我们不得不思考:家校共育的合理边界究竟在哪里?
通报将问题归因于个别教师的表述不当,这种解释虽能暂时平息舆论,却难以完全消除家长的疑虑。现实中,“鼓励”与“强制”的界限往往十分微妙。当班级群里出现“请家长积极报名陪餐”的通知,当陪餐情况被统计公布,这种氛围压力足以让许多家长感到身不由己。尤其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在工作日请假陪餐更是一种奢侈的负担。家校共育的本意是形成教育合力,而非将学校责任转嫁给家庭。
进一步看,陪餐制度本身若设计得当,确实是增进家校互信的好机会。家长亲身体验学生餐质量,对校园食品安全是有效的监督。日本学校的“给食当番”制度中,家长参与配餐流程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关键在于,这种参与必须是自愿、轮换且制度化的,而非变相的责任转嫁。城西小学事件的核心矛盾,不在于“是否应该陪餐”,而在于“如何实施陪餐”。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家校关系正在面临重新调适的需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家校共育被赋予越来越多内涵,从作业辅导到校园活动参与,家长的职责范围似乎在不断扩张。这种扩张若缺乏明确界限,不仅会增加家庭负担,还可能模糊学校教育的专业责任。健康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各司其职:学校专注教育教学主业,家庭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双方在沟通中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替代。
这起风波启示我们,推进家校共育需要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首先,任何家校合作项目都应坚持真正自愿原则,杜绝任何形式的软性强制;其次,学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提供多元参与方式;最后,教育部门需要出台更明晰的家校责任指引,让双方在合作中有章可循。
教育无小事,午餐亦是大文章。只有当学校的专业责任与家庭的辅助支持找到平衡点,家校共育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这次陪餐风波虽已澄清,但它提出的问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鼓励家长参与的同时,我们是否守护好了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推进共育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尊重了每个家庭的具体困难?回答好这些问题,或许比简单批评个别教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