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题图来自:AI生成
中国的外交姿态在肉眼可见变得柔和。
经济学人期刊制作了“战L指数”,通过AI判断中国外交发布会上1.6万条回应里辞令的攻击性,并制成指数追踪,发现2022年之后显著下降,愈加柔和。
回忆一下,确实2021~2022年当时的狼性代表人物已经鲜少出镜。从实践来看效果不佳,也引发了不少海外国家的反弹,尤其是对一些价值观的挑战并不太自洽,反而让我们陷入被动。
当美国开始回归孤立主义,并以做生意的态度从盟友身上榨取利益时,我们向国际通行的价值点回归,正是获取道义红利的好时机。(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那句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达尔文主义说辞或许误导了一代人。
越是强国,反而越需要用道义和秩序去施加影响力,减轻自己直接介入的成本。这正是二战后泛美体系的成功之处,用商业利益的多方共赢和贸易自由化去破解过往国际秩序中的零和博弈困境。
当国家面临选择时,跟随哪个体系更能致富,让民众体感更好,让领导层更有安全感,有时候成为了胜负手。
毕竟,从统计来说大部分国家都是弱国,越是弱肉强食的价值观,越容易会引起恐惧、不安。
当然驻军、离岸制衡等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段也有效,但柔和硬,两者都不能少。
另一方面,近期商务部在海外呼吁出海企业之间不要再内卷、徒然自相残杀,也是一个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呼吁的其中一个出发点是,这是我们和美方达成协议的一部分,要“稳定中美关系”。
其实无论于中于外,这都是一个良好的姿态。并非美方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举个例子,反内卷这点或许每一个跨境电商领域的人都深有体会:整个亚马逊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于抄款和降价竞争的中国友商,而非海外竞对。互相砍价,最后海外消费者和平台成最大赢家。甚至有时候平台都看不下去而介入,因为知道无底线的竞价最终会扰乱商业秩序,反而排挤了高质量的商家。
从拒绝产能过剩的说辞,到主动开始反内卷——当中外的利益和行动方向一致时,往往也是对外开放的上升期。
中国在WTO世贸组织的表态同样具有里程碑效应:中国近期放弃了自己发展中国家待遇的主张。
对发展中国家予以特殊待遇,是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石之一。贸易会让竞争力更强的外来商品挤出国内产品,让很多本土产业失去发展机会。美国历史上还曾是工业弱国时也一度动用高关税阻挡进口倾销。为了让国际贸易组织有机会建立,各方会根据产品的强弱在不同类目上互相让步,允许一些特定的保护措施。
但当一个国家已经进化为全球第一工业国、制造业大国时,已经成了进攻方,再维持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状态意义有限,也容易树敌。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比已经超过后几名总和:
事实上,出口越多,反弹压力不可避免地变大。尤其是中美关系不佳的时期,出口大量转移到新兴市场,对本来就处于萌芽的当地制造业更形成巨大压力,也激发了很多关税、非关税措施,甚至有直接取消准入、处罚等针对性措施。
世界滑向多极后,国际环境只会日益复杂,我们需要朋友。通过直接投资帮助一些新兴国家建立制造能力未必不是坏事。更强的产出也意味着更高的购买力,对我们本土的出口可能最终还有正收益。
邻里富起来,街区才稳定。
另一方面,近期整个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曲折和具有争议性的里程碑,毫无疑问还是TikTok的交易。这其中混杂了算法、数据安全、隐私、商业利益等多个维度的考量。
截止这篇文章为止,关键的交易细节依然未知,并不像一些超级大号宣称的那样“尘埃落定”。
路透泄露出来的双主体方案实际上对字节比较有利,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主体估值只有140亿美元。在这个方案下,美国合资主体只负责数据运营和算法审核,而商业化等利润来源仍然由字节负责。具体的利润分配未知,有传闻为字节仍可获得利润的50%。
这在过往也有云上贵州等案例可以参考。但涉及到算法会更加复杂。
这使得一些更具争议性的焦点仍然模糊,比如,算法大概率不会出售,而是授权使用。但是否会分叉出一个美国版本,让Oracle等去再开发仍然存疑,毕竟这接近于给出算法。但算法,也就是决定美国人下一个视频会看到什么内容,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因此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只审核算法的结果。至于算法的一些人为调整出来的逻辑是否移交,我有点怀疑。AI时代,如果算法本身一大部分就是黑匣子的话能移交什么,神经网络的参数吗?这都使得事情复杂化。但一旦解决,也为国际社会设立了一个标榜。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如何,能够谈,能够从技术、商业、政治的多角度去谈,都是中美双方的一个进步,而且大家也意识到,国际关系演化到今天,已经离不开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的深度参与。这和上一篇文章的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上一篇:继续封闭!禁止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