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暑期两个月,收入就有6万多元,之前都不敢想。”日前,在遂昌县金竹镇茶竹岭村的“迎四方农家乐”业主涂紫莲送走最后一波客人仔细核对账目后,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刚收拾干净的客房透着清新的山野气息,窗外连片的竹林随风摇曳——这样“开门见景、闭户享闲”的乡居生活,不仅留住了上海、衢州等地的避暑客,更让当地村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茶竹岭村平均海拔超800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夏季清风常伴、凉爽宜人,是天然的“清凉福地”。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旅居经济,一方面推动高山农旅特色村提升、老虎岩自然村环境改造提升等项目落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对全村农家乐实行“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标准、统筹管理”的“四统”模式,规范经营、提升服务,将“凉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热产业”。
“今年,我们主动‘问海借力’,与沿海发达地区旅行社建立合作,定向引入避暑旅居客源,成效显著。”茶竹岭村党支部书记谢金伟介绍,目前全村已培育农家乐(民宿)20家,床位250张,预计全年农家乐收入10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下步,村里计划建设露营基地、儿童游乐场,开发采摘与农事体验项目,持续增强旅居吸引力。
与茶竹岭村的传统避暑旅居模式不同,湖山乡以数字游民共创实践基地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共创旅居”的新路径。
走进湖山Cohere青年共创社区,公共厨房飘出咖啡香。共享办公区内,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们正围绕共创项目畅谈创想。他们把工位搬进绿水青山之间,探索一种边旅居、边工作、边交友的“多边形生活”。
来自云南大理的数字游民周渝民,是社区里的“老住户”,最近正忙着与当地企业家合作共建木工坊、改造闲置空间。在此之前,他在一线城市做过程序员,也当过咨询顾问,常年奔忙于都市快节奏中,如今他却在这里找到了生活与事业的另一种可能。
“此前我体验过多个游民社区,遂昌的优势尤为突出,不仅风光好、场地规模大,政务服务也十分高效。从资源对接到日常保障,当地政府和企业家都给予很多支持。”在周渝民看来,遂昌较低的生活成本、舒缓的生活节奏、开放包容的社群氛围,以及日趋完善的配套设施,都吸引着游民们从“短暂逃离”转向“长期栖居”。他们融入乡村,像当地人一样买菜做饭、散步聊天、工作创业,“相比于城市而言,社区生活带来非常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这种生活状态让我感到踏实且幸福。”
目前,该社区常驻游民已超50人,累计接待10000余人次。这些“新村民”的到来,也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生态。街上,新潮的咖啡馆、烧烤店陆续开张,游民们帮助餐饮店拓展线上引流渠道等,用专业技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我们不以‘住满’为目标,而是希望通过常驻游民的力量,辐射带动更多人来湖山旅居,从而催生出更多年轻业态,让青年和乡村彼此成就。”社区运营负责人李乐军说,共居、共创、共建的建设理念,正让湖山乡成为青年与乡村共生共荣的“试验田”。
从打卡式旅游到避暑度假,再到沉浸式旅居,如今遂昌的旅居经济早已突破单一业态,形成“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崭新格局,如当地串联白马山森林疗愈、“药王谷”中医药膳与红星坪温泉,打造特色医养路线,白马山中大朗园酒店开业仅2个月便接待超6800人次,收入近200万元;浙西南红色研学基地深耕红色体验,年均接待研学团队3万余人次,直接经济收入约600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县接待全域旅游人数217.8万人次,同比增长17%;接待过夜游人数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24.5%。越来越多的旅行者选择放慢脚步,在遂昌驻足停留,深度体验“枕青山入眠、伴烟火生活”的“遂昌日子”。
基于这一良好发展态势,遂昌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全龄友好、全时体验、全域共创”的主线,系统推进康养、医养、田园、休养、共创、文艺、研学等“七大旅居场景”建设,让更多人在这片山水相融、烟火温暖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栖居答案。
文章来源:遂昌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