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贵州一家酒店在旅游市场火了。
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从10月3日到5日的所有房型全部订满,连3688元一晚的行政豪华套房也早早被抢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栋建筑曾经是个烂尾了8年的工程,当年为了修建它,当地背上了2亿元债务。
从人人嫌弃的"烂尾楼"到今天的"网红酒店",这栋楼的命运转折,倒是给那些沉睡的资产提供了一条出路。
水司楼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2016年,当时独山县净心谷景区项目启动,水司楼作为其中一个子项目开始动工。
按照最初设计,这栋楼高99.9米,进深240米,一共24层,全是木质框架榫卯结构,建筑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
设计师把水族的传统建筑元素融入进去,巨大的体量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格,让它有了"天下第一水司楼"的称号。
2016年9月水司楼开工兴建,但没过几个月,负责开发的贵州净心谷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2017年1月项目转由国有平台公司接手建设。
到了2017年8月黔南州旅发大会召开后,项目彻底停工。一栋还没建完的楼就这样空在那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烂尾工程。
这个项目之所以会烂尾,跟当时的决策有很大关系。当地为了搞这个工程,举债近2亿元,但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这样的形象工程上,最终必然会出问题,项目停工后,水司楼成了当地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的典型案例。
这栋楼就这么荒废了好几年,直到2024年,格美集团看中了这个项目。格美集团是格林豪泰酒店的母公司,在全国有几千家酒店的运营经验。
2024年9月,在距离独山县城约20公里的工地上,大批工人开始了改造施工,项目名为"净心谷酒店提升改造项目"。从那时候起,这栋烂尾楼开始了它的第二次生命。
改造工程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格美集团把原来的建筑重新规划,按照五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装修改造。
酒店最终打造了365间客房,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从外观上看,建筑保留了原有的水族文化元素,内部则完全是现代化的酒店设施。中央空调、智能化系统、高档家具一应俱全,还配备了餐饮、会议、康养等多种功能区域。
今年国庆节前,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正式对外营业,这是酒店开业后迎来的第一个黄金周,也是检验市场反应的关键时刻。
从预订情况来看,市场给出了积极的回应。酒店一共推出了12种房型,价格从几百元到三千多元不等,其中行政豪华套房面积达100平方米。
10月1日当天,各大订房平台上的预订记录显示,标准大床房、标准双床房、高级大床房这些基础房型已经订满。
到了10月2日上午,酒店前台工作人员表示,当天仅剩亲子双床房和泡池双床房两种房型可以预订。
而从10月3日到5日这三天,酒店所有房型全部满房,包括那间售价3688元的行政豪华套房。
这样的预订情况确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独山县是个小地方,周边也不是传统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但换个角度想,水司楼本身的知名度倒是起了作用。
这些年,关于这栋烂尾楼的新闻报道不少,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现在它改成了酒店,自然会吸引一批好奇的游客专门过来看看。
从住客评价来看,酒店在独山县豪华酒店中排名第一,评分达到4.7分,目前已有291条住客留言。
大部分客人对酒店的整体环境和服务比较满意,不过也有人提到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智能设施还不够完善,用餐的便利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对于一家新开业的酒店来说,倒也算正常。
从烂尾楼到酒店的转变,背后其实是资产盘活的一次尝试。格美集团接手这个项目,看中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独山县逐渐恢复的旅游市场。
净心谷景区作为当地的重点旅游项目,这几年一直在完善配套设施。水司楼改成酒店后,正好填补了景区高端住宿的空白。
对当地来说,这次改造也算是给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出路,那2亿元的债务虽然已经成为沉没成本,但至少这栋楼不再是个彻底的累赘。
改成酒店运营后,每年能带来一定的税收和就业岗位,也能吸引更多游客到独山县消费,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过程曲折,结果还算不错。
当然一个国庆假期的火爆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酒店能不能长期维持这样的入住率,还要看后续的运营管理和市场培育。
独山县毕竟不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周边配套和交通条件都有限。
酒店要想持续吸引客源,需要在服务质量、特色体验上下功夫。格美集团作为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这方面应该有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
水司楼的故事,给其他地方的烂尾项目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遗留工程,扔在那里既占用资源又影响形象。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企业接手改造,转换成有实际功能的项目,总比一直空置要好。
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别再重复过去盲目投资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