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00亿,可怕的巴斯夫
创始人
2025-10-09 14:26:48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刘溪,原文标题:《年入5000亿,可怕的巴斯夫!》


你可能从未听过巴斯夫,但你几乎不可能没用过他的产品。


没有它,世界人口可能只有现在一半——是它发明了合成氨,改写了全球农业的命运。


“三米之内,必有巴斯夫”这句话并不夸张。


水立方的吸音材料、鸟巢的水泥助剂、海水过滤膜、液晶屏的光学薄膜、护肤品的活性成分……从日化、药品,到染料、化肥、塑料、涂料、电池材料,从矿井到货架,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多化工制品,或出自巴斯夫之手,或带着它的专利基因。


在L-丙氨酸(日化用)、柠檬醛(制药用)、聚合物分散体(印刷包装用)、汽车尾气催化剂载体涂层等众多细分领域,巴斯夫都攥着30%-60%的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寒冬之中的巴斯夫,依然取得了653亿欧元(约合4964.9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和12%的EBITDA利润率。


在德国的公司评选中,巴斯夫经常把大众汽车、奔驰集团甩在身后。


成立160年,始终保持高毛利;在无数细分市场市占率超30%;每隔几十年就重新定义一个行业;更构筑起让对手“抄作业都无从抄起”的统治级护城河。


一百多年间几度面临生死考验,员工却总能心甘情愿的为其卖命,助它逆风翻盘。


这家“隐形冠军”穿越周期、持续盈利的密码,究竟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巴斯夫“强者恒强”的7个秘密。


原料“吃干榨净”:始于化工染料


数千年前,为了染出罗马元老院托加袍上的一条紫边,奴隶们挤出数万只骨螺的黏液,经数月发酵晾晒,才能得到0.1克的“骨螺紫”颜料。无论中外,历史上紫色都是属于贵族的颜色。


今天,我们的衣饰红得炽烈、紫得从容。这场色彩的革命,巴斯夫功不可没。


1865年,巴斯夫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Friedrich Engelhorn),正在为自家煤气厂的废料——煤焦油发愁。很快,英法再用这种东西提取苯胺染料的消息,让他灵光一现:“为什么不把废料变成财富?”


在煤气厂旁,他建起一座30人的小工厂,走出了一条此后让他称霸世界的生产体系。


在“废矿”中发现商机的巴斯夫,当然会把这些关键原材料与前体都牢牢握在手中。


所以,从一开始巴斯夫就实行原料自给:直至今日仍保持着极高的内部原料供应比例,不但不受外部价格波动影响,死守行业秘密,还为日后研发提供了基础,吃尽产业链的长尾。


在矿井旁建煤气厂,在煤气厂旁建染料厂,一个工厂的副产品,就是另一个工厂的原料,这套“自给自足”的生产闭环,让巴斯夫拥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


也让身为后来者的德国染料工业,快速打破英法的市场霸权,成为新晋市场霸主。随着巴斯夫业务的增多,废热发电、副产蒸汽再利用,让其成本优势大大提升。


除了资源内部循环,创始人“把专利、人才、资本全部留在公司内部循环”。


他知道必须自己搞研发,才能在染料与其他高性能化学品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成功。公司成立不久,巴斯夫就建立研发实验室,聘请化学家进行工艺改进。


要把重要的东西握在手里,更要把产品送出去。19世纪末,巴斯夫就在五大洲建立分销网络。


研发耗时近20年,合成靛蓝终于在1897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巴斯夫让“合成染料逊于天然染料”的质疑消散,也在1900年登顶全球最大化工企业的宝座。


通过与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巴斯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在“吃干榨净”的过程中,巴斯夫开始在化工领域不断挖出宝矿,为企业众多“世界首个”和“全球之最”奠定了基础。


难以复制的超级工厂:


“一体化”生产体系


网友说:“巴斯夫在中国湛江建的厂,大到无法形容。”


不止在中国,莱茵河畔,十公里,走过的地方都是巴斯夫的工厂。


在巴斯夫的工厂里,还可以开火车。工人说:“当你在自己的工厂行驶火车时,会感到这个工厂的庞大,这简直太疯狂了!”


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集团总部共有1750座建筑,100公里的街道,200公里的铁轨,2500公里的运输管道,建有5座发电站,此外还有自己的港口、社区、医院、旅行社和火车站。


研究、生产、销售在同一地点,生产装置、能源、物流和基础设施合理相连,形成了巴斯夫极致的成本和效率。


这就是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埋下的商业智慧——“一体化”(Verbund)生产体系。


想复制巴斯夫的奇迹,就得一次性搬来煤、盐、石油、港口、电站和管廊——全球几乎没有第二个地方能凑齐这套“资源拼图”。


想向巴斯夫“抄作业”,得先搬一座城。


不但如此,面对庞大的业务,巴斯夫自研了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它可以基于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水平,提前3个月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计划准确率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降本增效。


系统每小时可对生产线进行500次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严格标准。公司建立了强大的数据中台,经过SAP系统,公司销售订单1小时内就可以排产。


这份在一个半世纪里沉淀的空间格局和生产运营管理能力,成了巴斯夫极致利润背后的杀手锏。


巴斯夫在德国、比利时、中国、马来西亚、美国共建有6个一体化基地。


2022年,随着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巴斯夫一年的能源消耗增加了12亿欧元,所以加快了向中国的战略转移,以继续保持自己的极致利润。


2024年,投资100亿欧元的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投产,这里每吨乙烯的成本比欧洲低40%。


从化肥到农业解决方案


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导致100多万人死亡,1932年乌克兰大饥荒导致数百万人死亡,1959年,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然而20世纪下半叶以后,全球人口翻倍增长,却罕见“粮荒”警报,这一切和巴斯夫有关。


1900年,染料行业的高增长已不复存在,恰逢常压固定氮储量(天然肥料)即将消耗殆尽,巴斯夫趁机进入合成氨工业赛道。1913年,巴斯夫工程师卡尔·博施攻克高压催化反应难题,建成全球首座合成氨工厂,让氮肥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巴斯夫开启了人类“把空气变成面包”的历史。


在工业染料利润变薄前,它找到了新的蓝海市场。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说:“化肥是20世纪最伟大,也最危险的发明之一。”


原本为滋养生命而诞生的合成氨,却在世界大战中被用于制造炸药、毒气,成为杀戮的工具,让现代战争正式进入了化学时代——这也为巴斯夫的光辉历程投下一道无法抹去的暗影。


战后,这一发明才真正开始改写了人类农业史:全球粮食产量翻倍,20世纪人口爆炸式增长。有统计表明,21世纪前10年因饥荒导致的死亡率,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近100倍。


染料的经验告诉巴斯夫,要维持高利润,持续的新品开发是基础。110年来,它持续迭代哈伯-博施法,以后续催化剂、工艺、设备等专利,构筑起他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1949年,巴斯夫在农业领域又开辟了新的产品——U46除草剂。此后,通过收购美国氰氨公司,巴斯夫成为3个全球领先的研究型植保产品制造商之一,并通过收购拜耳公司的氟虫腈产品,弥补了在杀虫剂方面的不足。


坚定全产业链布局的巴斯夫,向下扎根、向上延伸——推出控释肥、生物农药、抗病种子,更打造出智慧农业平台,为农民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解决方案。


它卖的早已不是化肥、农药,是丰收的确定性。


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部门,逐渐成为全球农业业务排名前三的生产商。


今天,当全球农业迈向绿色转型的新赛段,巴斯夫再次卡位:布局低碳氨、氢能源农业应用,试图将下一个百年的竞争规则,牢牢写进自己的技术标准里。


用户“定制”的利润蓝海:塑料革命


20世纪20年代,巴斯夫率先将聚苯乙烯(PS)从实验室推向万吨级量产,被应用于灯泡罩、收音机外壳等,拉开塑料时代大幕,也开启了石油业务这个巨大的财富金矿。


开创性产品竞争者少,划时代的产品必然走出一条完美的上行曲线。


20世纪30年代,巴斯夫在PS中加入丁二烯,聚苯乙烯(HIPS)问世,电视机外壳变得又牢固又轻便,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机等电器在世界各地的普及。


1932年,拿到磁带专利权的AEG公司委托巴斯夫寻找适合做磁带的材料。1934年,巴斯夫交付了5万米磁带,开启音乐传播变革,甚至促进了摇滚乐的火爆。


1939年,巴斯夫为乙炔化学最重要的衍生物之一——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提交了专利申请。PVP最初被用作血浆的替代品,但后来在医疗、制药、化妆品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941年,巴斯夫的SAN(AN树脂)首次使塑料可盛放沸水,塑料有了更广泛的场景。1953年,巴斯夫首创连续本体法工艺,将ABS树脂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从此乐高、汽车仪表和电话机进入ABS时代。


20世纪60年代,巴斯夫将聚苯乙烯发泡制成Styropor®(EPS),全球生鲜冷链EPS保温材料中约70%采用Styropor®或其升级版。


巴斯夫始终基于满足用户需求持续研发,用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找到新的蓝海。


1970-2000年间,巴斯夫石墨改性Neopor®将保温性能再提升20%,成为欧洲节能建筑标配。21世纪更引领绿色转型,开发可堆肥的ecovio®和耐高压的Ultramid®Advanced,用于降解包装和燃料电池。


阿迪达斯引以为傲的Boost鞋底,也是来自巴斯夫。


巴斯夫卖的不是塑料,而是陪伴成长的高性能、持续进化的“工业解决方案”。


从E-TPU发泡型热塑性聚氨酯到Infinergy®再到nfinergy®240,巴斯夫为阿迪达斯提供的是,无论在30度的高温下或在北极圈训练,鞋底都能提供独特的弹簧和减震性能的产品持续进化。


巴斯夫拥有超过5000个商品牌号的塑料改性库,通过参数化调整,可在72小时内为客户提供适用样品。同时,在六大洲布局23个试点工厂,支持小批量试产,利用工业物联网连接全球生产基地,动态调整生产参数。


对战略级客户,巴斯夫会派驻“嵌入式工程师团队”,直接参与客户产品规划。


巴斯夫为满足宝马iX“减重15%以提升续航,且保证碰撞安全”的需求,联合开发Ultramid®AdvancedN聚酰胺,采用3D打印增强设计,并完成200万次虚拟碰撞测试。最终实现电池支架减重53%、整车续航增8%,项目利润率达34%,远超行业平均18%。


利润,永远来自技术壁垒。


巴斯夫新开发的高温尼龙,熔点为310°C,热变形温度大于280°C。巴斯夫锁定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光伏胶膜、碳纤维等新能源赛道,形成与传统石化巨头差异化赛道。


从汽车轻量化、医疗级聚合物到能源新材料,Ultramid®尼龙、Ultradur®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多种耐高温、高强度、阻燃、超轻、柔韧、低吸水性、耐腐蚀等新型原料的开发,让巴斯夫在交通、建筑、工业应用和消费品等领域,所向披靡。


锁死利润的“专利指纹”


巴斯夫高毛利率的核心逻辑,在于其在特定市场领域实现了“产品卓越”与“独家供应”的双重锁定。


巴斯夫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专利库,拥有超过10000项有效专利。将诸如上文提到的高性能塑料,通过生产工艺和配方专利,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不但如此,巴斯夫还建立了构建了“化学反应—杂质指纹—检测标准—外围专利—诉讼武器”的“专利围堵”全链条闭环。


以棉隆专利(ZL92115325.2)为例,在构建“专利围墙”时,巴斯夫的操作环环相扣:


先通过特定助剂与工艺,让产品必然携带3种“杂质指纹”,将核心技术与棉隆的市场价值深度绑定,如果有企业沿用巴斯夫的工艺,则必然留下“指纹”,留下犯罪证据。


如果模仿者想另辟蹊径,巴斯夫则用13项外围专利封锁上游(覆盖温度梯度、添加时序等关键工艺),让竞争对手怎么都绕不开他的“防抄陷阱”。


即便模仿者侥幸绕开技术壁垒,巴斯夫推动ISO标准纳入杂质检测。让对手一旦踏入该领域,便只剩两种结局:要么带着巴斯夫的技术指纹被判侵权,要么不带指纹却被新标准挡在门外,彻底失去竞争资格。


与此同时,巴斯夫以200多封警告函压制下游,以52项关联专利抵御无效宣告,形成密不透风的壁垒。他还搭建了跨国追偿体系,用高额赔偿与市场震慑完成最终清场。


在未来设置竞争关卡:绿色革命


化肥与塑料在带来效益与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环境隐忧,成为高悬于巴斯夫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这家化工巨头并未退缩,而是提早转身,将挑战化为利剑,直指竞争对手。


1970年代,巴斯夫率先在欧洲量产汽车尾气催化剂,1979年推出三元催化技术。其三元催化技术大幅降低尾气中的CO、NOx等污染物,为全球城市空气治理立下赫赫战功,至今仍是核心业务之一。如今,巴斯夫更进一步,不仅提供高性能催化剂,还推出轻量化材料与动力电池材料,全面助推汽车产业低碳转型。


除了在能源上面的全面绿色,巴斯夫还推出“化学循环项目”,通过创新回收技术将废弃塑料转化为原始化学原料,推动塑料无限循环,构筑真正的循环经济闭环。


面向未来,巴斯夫提出“到2050年,实现从生产、能源到原材料全链路的净零排放”。为了提升碳排放的透明度,巴斯夫在全球率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4.5万种商品提供了“碳足迹”数据,如同“杂质指纹”让碳排放有了标准。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场巴斯夫的内部升级,它早已把这种能力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利润源泉。


在巴斯夫最近提出的“制胜有道”战略中,为客户提供绿色转型是巴斯夫的下一片蓝海。例如,巴斯夫研发出仿生“鲨鱼皮”薄膜,应用于飞机表面可降低1%以上的空气阻力,每年实现节油370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000吨。


2022年,巴斯夫可持续解决方案销售额已突破220亿欧元,近年又大幅走高。它将环境问题变成了公司的未来战场。


打不死的巴斯夫:员工卖命


作为战败国,1918年,巴斯夫在德国之外的工厂、技术资产与海外专利被协约国没收或扣押,巴斯夫的德国工厂也被法国军队占领数月。


65次空袭、40000多枚炸弹轰炸,1945年,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化为一片废墟。


战后货币改革时期,巴斯夫渡过了“有史以来最为艰苦的重建阶段”。全体员工在食物紧缺等艰难条件下,将战时积累的尼龙技术转产民用塑料,在废墟中逆风翻盘。


1952年,法本集团解体,巴斯夫旗下专利被瓜分。次年,巴斯夫随即调整战略,用石油取代煤炭,建成德国首座乙烯厂,开启了一个新的化学时代:石化产品时代。


一百多年来,CEO一换再换,战略一变再变,但巴斯夫的地位却始终屹立不倒。


是什么铸就了打不死的巴斯夫?


从莱茵河畔那个30多人的小染料厂开始,巴斯夫的一体化里就包含着员工的福祉。要把技术和专利留在公司内部循环,留住人才是关键。所以建立之初公司盖的四栋楼里,有一栋就是员工公寓。


图源:巴斯夫大中华区官网


1872年,巴斯夫动工建设由400多栋住宅组成的“Hemshof社区”,为员工提供廉租房。不要以为这房子很廉价,他们的宿舍公寓卧室、起居室、厨房、花园、地下室,一应俱全。


19世纪末,在普遍的高强度劳动中,巴斯夫却明确将“带薪假期+额外津贴”纳入制度。


1900年,面对生产基地周边土地价格出现不合理上涨,巴斯夫着手修建第二个大型居住社区。他在8公里外买地建房给员工,并开通员工专列拉公司员工上下班。音乐厅、宴会厅、图书馆、医院、疗养院……巴斯夫解决的不只是员工住宿问题,还有一家老小的生活、娱乐和成长。


从员工到员工家属,从生产保障到住房补贴、保健、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员工对公司的忠心耿耿,是公司用行动换来的。1919年,身在战败国的巴斯夫腹背受敌,但就是在这一年巴斯夫用制度落实了员工的八小时工作制度。


1945年的空难之后最困难的时期,巴斯夫依然继续完善福利政策。


1952年法本解体,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员工福利,1955年公司新的疗养院对员工开放。


员工有多忠诚取决于老板有多好。


巴斯夫说,“员工及其敬业度是长期商业成功的基石”,而这一切来自真金白银的付出。


哈佛商业评论曾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


给员工开高工资,论功行赏,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的全方位保障,视员工的终身学习机会为公司“未来投资”的巴斯夫,已经将高工资和高福利,做成了德企甚至欧洲的公司传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个30岁以下、敢把世界“掀... “如果有一天失败了,你觉得会因为什么原因?” 在与众多创业者交流中,我常会问这个问题。 有人说是骄傲...
巴菲特抛的不是比亚迪,是汽车 《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斥资4000万的高价拍下巴菲特午餐(剧中称拉菲特)。在请老巴吃了一个烤腰子后...
越南机构改革怎么样了? 过去几个月里,越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国机构大调整。具体动作包括把现有的63个省市合并成34个,撤销县...
日入2千的飞手,为何集体逃离? 天刚蒙蒙亮,杨哥的无人机已经在稻田里工作有一段时间了。这位无人机飞手掌握着远近2000多亩农作物的“...
上海诞生一家CV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余梦莹报道I投资界PEdaily...
论“老资历”带来的快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肯学原理,作者:牢肯爱打工,题图来自:AI生成不知道大伙有没有这种经历,自己喜...
什么类型都有的国庆档,为何还是... 国庆档以18.35亿票房、5007万观影人次的成绩结束了转瞬即逝的8天假期,和渐冷的天气一样,整个电...
年入5000亿,可怕的巴斯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刘溪,原文标题:《年入5000亿,...
今年十一,年轻人光旅游不花钱? 01国庆八天长假过去了,景区在堵,火车在爆满,朋友圈在热闹。交通运输部显示,今年10月1日到8日,累...
番茄小说的AI难题 龙空论坛某用户2025年9月23日下午3点47分发布的一条和番茄小说有关的帖子引起了网站用户的广泛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