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让我给推荐一套教孩子识字的书。
“你家当年用的啥?我看得眼花缭乱了!”
这一问,瞬间把我拉回了几年以前。
说实话,我家娃的识字过程,我并没有太清晰的记忆,唯一有印象的,大概就是那套经典的《四五快读》了。
我一直认为,识字不应该是孤立、枯燥的任务,它最好的土壤是阅读。
回想我家孩子识字的过程,大致分了这么几步。
在孩子2、3岁的时候,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读绘本。
那时候,我的目的非常纯粹,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
我没有用手指着字去读,我的声音和绘本上的图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孩子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将声音、画面和故事联系起来,这是最初的语言积累。
大概到了中班,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变化。
在读她非常熟悉的故事时,如果我某个字读得和上次不一样,她会立刻纠正我:“妈妈,你读错了!”
或者,她会突然指着书上的一个字问:“这个字是不是‘树’?”
这就是传说中的 文字敏感期 到了!
她开始对抽象的符号本身产生兴趣。即使我不指读,她也会主动要求:“妈妈,你用手指着读,我想看看。”
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愿时,我觉得是时候推她一把了。
光靠阅读积累,速度可能稍慢,需要一些好玩的工具来帮她梳理规律,实现突破。
这时候,我才引入了类似《四五快读》这样的书,但它更像是一本练习册,帮我们检验和巩固。
应朋友的要求,我找了找,想看看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更好的选择。
这一找,还真发现了一套让我眼前一亮的宝藏书,常青藤爸爸的《汉字可以这样学》,由果麦文化出品。
仔细研究下来,这套书恰恰完美地扮演了第三阶段那个高效、有趣的最佳助手角色。
它的设计理念比我当时摸索的方法更系统、更有趣。
如果说《四五快读》是扎实的练习题,那这套书就是一本让孩子欲罢不能的汉字解密游戏书。
每个汉字在古人创造它的时候,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套书就用孩子最爱的漫画形式,把汉字的前世今生画了出来。
比如“休”字,画一个人靠在树边休息;“旦”字,画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这种视觉冲击,比我们口干舌燥地解释一百遍都管用,孩子看一遍就忘不掉。
字放在词、句、儿歌中巩固学习,语境中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字。
这是我觉得这套书最厉害的地方!它不只是教单个的字,而是用思维导图把同偏旁、同主题的字串在一起。
比如,学会了“人”,一张思维导图就能引出“从、众、休、付、你、他”等一系列字。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识字的密码——偏旁部首。
9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学完,看到生字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识字效率呈指数级增长!
书里还包含了24个字源文化故事,讲述汉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这不仅仅是识字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国学素养。
这些积累,对未来学习语文,尤其是接触文言文,都是无比珍贵的底蕴。
这套书涵盖了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600多个核心汉字,由易到难科学编排。
孩子学完这一套,基本就能轻松应对幼小衔接,并为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它非常适合从幼儿园开始识字,到实现自主阅读之前这个阶段的小朋友。
识字不是目的,自主阅读才是。
而通往自主阅读的路上,我们最该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再用对方法,事半功倍。
下一篇:室内如何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