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冬时节,“今冬会是冷冬还是暖冬”又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那么,近期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低,是否预示着今冬会是一个“冷冬”?究竟如何评判是冷冬还是暖冬?
偏冷≠冷冬!“冷冬”“暖冬”到底谁说了算?
在咱们公众的视角,“冷冬”或是“暖冬”,可以是基于个体感受的一种表述。比如,刚进入冬天,突然大降温来袭,冻了个措手不及,给人的感受≈这个冬天真冷≈冷冬。
但在科学记录天气的视角,事情就有了更复杂的考量。几天或几周的偏冷,是否就=这个冬天(冬季整体三个月)是偏冷的呢?还真不一定。也许这场大降温结束后,接上的就是一个大偏暖。正负一平均,最后冬季结束时算了下,这个冬天竟然还是偏暖的。
所以,结果就是:
1 如果问,近期北方地区气温是不是特别低?是的,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
2 如果问,这是否意味着今年冬天会是冷冬?不一定,也许你的“福气”(升温)还在后头。
我们也来看下国家标准是如果定义“冷冬”和“暖冬”的:
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冷冬等级》,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 (描述序列偏离其平均状况的统计量)来判断。
以暖冬为例,又分为单站暖冬和全国暖冬。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定义为单站暖冬;全国暖冬采用全国范围内暖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暖冬指数)来界定,暖冬指数≥50%,定义为全国暖冬。
根据暖冬判定标准,1951年至2018年,我国共出现20个全国性暖冬年。不过,偏暖的年份并非都是暖冬年,而暖冬年气温距平也并非都比平均值偏高。比如2013年至2018年的6个冬季,气温距平都为正值,但只有2013、2014和2016年是暖冬;而1972年冬季气温距平与现在的平均值相比是负距平,但与当年使用的平均值相比是明显的正距平,这样的差异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不同阶段气温平均值升高的缘故。
(@中国气象局)
上一篇:智驾时代来临,轮胎如何接招?
下一篇:原创 薛蝌和邢岫烟的结局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