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艘美籍豪华游轮特有意思,载着1250个游客,都快开到上海港门口了,突然掉头往韩国釜山跑。
既不是遇到台风,也不是游客临时变卦,就因为船东不想掏一笔钱,1167万人民币的港务费。
要知道上海港可是东亚游轮圈的“香饽饽”,靠一次港能赚不少,船东为啥宁愿让游客改行程也要绕路?
这事儿看着是“抠钱”,其实藏着更大的门道,全球航运的游戏规则,是不是正在变天?
你可能没细想过,全球近不少的货物贸易都靠海运撑着,而亚洲港口群在里头占了快一半的停靠量。
像上海、宁波这种港口,早就不是“停个船就走”的地方了,而是能直接对接客源、货源的核心节点,谁能靠上这些港,谁就能蹭到最大的市场红利。
但“里维埃拉号”偏不凑这个热闹。
这艘挂着马绍尔群岛国旗、2.9万净吨的游轮,原计划10月15日靠上海港,结果刚离开日本就转了向。
真正的原因,是10月14日刚生效的一项收费标准,按每净吨400元算,它单次停靠就得交1167万。
这笔钱对船东来说真不是小数,豪华游轮单次航行的净利润,扣掉燃油、人工这些成本,能不能覆盖这笔费用都难说。
更关键的是,这钱还不是固定的。
未来3年,这项费用会逐年涨,到2028年每净吨要涨到1120元,相当于现在的近3倍。
所以,今天是1167万,明天可能就是3000多万,换谁都得掂量掂量。
“里维埃拉号”的绕路,根本不是“一时任性”,而是给整个航运圈提了个醒,以后想靠核心港口,得先想明白自己能不能适应新规则,要么接受成本,要么主动退出。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里维埃拉号”绕路的同一天,另一艘美资游轮“海洋光谱号”却顺顺利利停进了上海港,半点儿没受影响。
同样是美资背景,为啥一个能靠港,一个只能望洋兴叹?答案其实特简单,就看你是“扎根当地的常驻选手”,还是“打游击的过客”。
所谓“常驻选手”,就是以某个港口为“母港”的船舶。
比如“海洋光谱号”,常年以中国为核心市场,从上海港出发、拉本地游客,还对接了一堆本地的旅游代理和服务商,它不是来“蹭一次”,而是长期在这儿做生意,对港口经济的带动是实打实的。
这种船,自然能享受到豁免,不用交那笔港务费。
而“里维埃拉号”就是典型的“过客”,只在旅游旺季来热门港口停几天,赚完快钱就走,既不长期扎根,也不跟本地产业链绑定。
这种“临时访问型”的船舶,正是收费的主要对象。
其实这逻辑也挺合理,核心港口的泊位、物流资源就那么多,肯定要优先留给能长期创造价值的船,总不能让“蹭热度”的占了便宜,反而把正经做生意的挤走。
货轮领域也有现成的例子。
10月13日,美国美森航运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货轮抵宁波港,刚好撞上收费生效,一下子成了首个交钱的货轮,要交446万。
这艘船也一样,不是以中国港口为长期基地,纯属“临时停靠”,该交的钱一分都少不了。
这事儿也把规则说透了,不管是游轮还是货轮,“扎不扎根本地市场”,才是能不能低成本靠港的核心门槛。
千万级的费用压下来,全球航运企业都开始想办法“避费”,但这些招儿到底管用不管用,其实一戳就破。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换港口停”。
德国赫勃罗特公司,把原本要靠宁波港的美国国旗集装箱船,改去了韩国釜山,马士基也把宁波港的货,转到了釜山东部港口。
但你细琢磨就知道,这招儿就是“拆东墙补西墙”,釜山港是不用交那笔额外费用,可从釜山再把货运到中国内陆,又得多花时间又得多花钱,长期算下来未必划算。
但短期内,面对千万级的单次费用,转港确实是最能快速“止损”的办法。
还有更隐蔽的操作,藏在企业的董事会里。
美国上市的奥凯尼斯生态邮轮,赶在收费生效前突然宣布两名董事辞职,同一天,香港上市的太平洋航运也有个非执行董事离职。
明眼人一看就懂,这不是巧合,航运圈里总有人觉得,换几个管理层,就能假装跟关联资本撇清关系,想靠这招儿绕开收费。
可规则早就把话说死了,只要船舶是美国公司参股,或者由美国公司经营,不管你换多少董事、变更多少运营主体,都得交这笔钱。
其实就是“换壳”不如“换模式”,如果还是抱着“打游击”的心态临时停靠,就算把管理层全换了也没用,只有真正改成“母港模式”,扎根本地市场,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就连行业巨头都不敢瞎折腾。
迪士尼邮轮已经把上海的行程拿出来反复算,生怕利润被费用吃掉,嘉年华、挪威邮轮这些“大块头”,天天盯着港口的动态,就怕踩错了节奏。
有业内人预测,未来3年东亚的邮轮航线可能会分成两条线,一条是以中国港口为核心的“常驻航线”,服务本地游客,另一条是以日韩港口为枢纽的“临时航线”,接那些不愿交钱的船。
但这两条线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中国市场的客源和消费力,是日韩港口比不了的,长期绕路的企业,早晚得错过这块最大的蛋糕。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敢推出这样的收费标准,就不怕航运企业全撤走吗?其实答案特实在,底气就来自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市场。
2024年的全球港口数据摆在那儿,中国港口的停靠次数占比超过35%,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
对游轮公司来说,中国每年的出境游轮需求就有200多万人次,而且游客人均消费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5%,放弃中国市场,就等于丢了近四分之一的全球客源。
对货轮公司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宁波、上海这些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常年排全球前十,脱离中国港口,就等于脱离了最核心的货源地。
在全球经贸里,有个不变的逻辑,谁拥有最大的市场,谁就能制定游戏规则。
航运企业可以选择绕路,但绕路的代价是离最大的客源和货源越来越远,可以选择不交钱,但不交钱的结果就是没资格靠核心港口。
没有哪家企业愿意轻易放弃中国市场,这也是“按市场贡献度定规则”能落地的根本原因。
而且这规则调整也不是“突然发难”,而是跟着全球航运格局变的。
以前全球航运规则多是西方说了算,港口收费、停靠标准都更偏向航运企业,现在亚洲成了全球经贸的核心,规则向“市场方”倾斜本来就是必然。
对航运企业来说,适应这种变化不是“吃亏”,而是跟上大势,毕竟在最大的市场面前,守规则才能分到蛋糕,总想着绕路,最后只会被慢慢边缘化。
说到底,这场千万港务费引发的绕路风波,哪儿是什么“钱的事儿”,根本是全球航运格局变天的信号。
它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未来的航运竞争,不只是比谁的船大、谁的航线多,更比谁能适应新规则,而规则的核心,永远跟着最大的市场走。
对那些不愿适应的企业来说,今天绕路可能只是少交一笔钱,但明天再想挤回中国市场,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在全球最大的港口市场里,“守规则”才是长期立足的唯一办法,这不是强制,是市场规律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