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刚直宰相:为何寇准的结局如此凄凉?
创始人
2025-10-24 08:21:43
0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10月24日

全文 4431字,阅读约需要 8分钟
他敢在真宗面前直言“不可退让”,却最终被朝中权贵排挤。
英雄未必都能善终,寇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历史的冷酷,往往比战争更让人心痛。
文|潇湘倦客

1023年10月24日(宋仁宗天圣元年九月二十七),雷州司户参军寇准端坐在寓所的榻上,望着窗外南国的天空。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北宋宰相,缓缓闭上了双眼,终年六十二岁。

寇准的死讯传到京师,仁宗皇帝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其为“莱国公”,谥号“忠愍”。然而,这些身后的哀荣,对这位已经长眠的名相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1 初露锋芒

寇准出生于961年(建隆二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的第二年。寇氏一族世居关中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当地颇有声望,他的祖辈曾在唐末五代做过官,到寇准这一代,虽不算权门望族,但家底还算丰厚,书香犹在。

他自幼聪颖过人,七岁能诗,八岁能文,十九岁便考中进士,在当时的科举场上可谓罕见。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年少时“通《春秋》三传”,学问渊博。在参加殿试时,宋太宗曾对年轻进士有所顾虑,认为“年少者往往未更事”。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他正色答道:“准方进取,可欺君邪?”这番直言不讳的回答,预示了他将来为官后的性格。

寇准初入仕途,被派往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任知县。这位年轻的县官到任后,一反前任们的因循守旧,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他简化赋税征收程序,明令禁止胥吏盘剥百姓,还亲自审理积压案件,被当地百姓称为“寇青天”。

从关中少年到登第进士,再到初入仕途,寇准的早年就已经显露出一种“锋锐”的特质。他像是北宋官场里的一抹异色,不肯随波逐流,也不愿掩饰锋芒。正是这种性格,为他赢得了宋真宗的赏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起伏埋下了伏笔。

2 朝堂风云

寇准的政治才能在地方任职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现,很快便被调回京师,先后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等职。993年(淳化四年),三十三岁的寇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式进入朝廷权力核心。

寇准在朝堂上一直是以直言敢谏著称。有一次寇准奏事,言语激切,触怒了太宗皇帝。太宗拂袖而起,欲回后宫。寇准竟不顾君臣礼仪,拉住太宗衣角,坚持让皇帝听完他的奏报。太宗后来感慨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寇准的锋芒与同时代那些“中庸官僚”相比,显得格外特别。他不是没有政治智慧,而是不愿把这种智慧用在讨好上司、迎合权贵上。当时朝廷里有一位炙手可热的权臣——丁谓。此人以善于揣摩上意、手腕圆滑著称,深得真宗宠信。大多数人面对丁谓,要么避而远之,要么俯首阿谀。但寇准偏不。

一次廷议,丁谓提出一项苛政,欲增加赋税以充实军费。大多数官员都默然附和,唯有寇准站出来反对:“赋税者,民之命脉,不可妄加。若以苛政充国用,则虽富国,而必贫民。”

丁谓脸色一沉,当场讥讽寇准“好为名言”。寇准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为国者,当以社稷为重,岂以身名为先?”廷中一时鸦雀无声。

从此,寇准与丁谓结下梁子。

然而,官场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过于锋锐的人,往往最容易被排挤。寇准在仕途初期的表现,虽然赢得了皇帝的欣赏和百姓的口碑,却也得罪了很多权贵佞臣。

3 澶渊之盟

1004年(景德元年)秋,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京师开封。消息传来,朝野震动。

真宗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则主张逃往成都。真宗犹豫不决,但询问寇准时。寇准明知迁都建议是王、陈二人所提,却当着众人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

他进而分析道:“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真宗犹豫不决,寇准反复劝谏,甚至拍案而起。他说:“敌虽强,然人心所向在我。陛下若亲临,士卒必奋。”真宗最终被他的气势打动,毅然决定出发。

1004年冬,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率军北上,抵达澶州南城(澶州分南北两城,中间隔着河水,以浮桥连接,北城正对辽军)。对岸辽军气势正盛,左右侍臣又建议皇帝驻足观望,不可渡河。寇准力排众议:“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渡过黄河,登上澶州北城门楼。当宋军将士看见皇帝亲临前线,果然士气大振,山呼“万岁”,声闻数十里。辽军原本以为宋廷必然退避,没想到真宗竟敢御驾。辽军进退维谷,军心开始动摇。恰逢,辽军前锋大将萧挞凛又在一次侦察地形时被宋军床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

最终双方决定展开谈判。辽军索要岁币为退兵条件,宋廷一开始不愿答应,在寇准的斡旋下,最后达成妥协: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放边境贸易,以换取边境和平。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状态,此后一百二十年,两国基本保持和平往来。寇准因力主亲征之功,被真宗敬重有加。然而,这位刚直的名相并不知道,他已经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而接下来的将是陡峭的下坡路。

4 功与过之间

澶渊之盟,究竟是功是过?

后世褒贬不一。有人赞它是“以小利换大安”,保存了北宋的国力;也有人讥其为“屈辱求和”,开了岁币之先例。

寇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复杂。

他不是一味主战派,也不是一味主和派。他坚持御驾亲征,是为了稳住军心;他最后同意岁币,则是出于现实的权衡。他在战与和之间,试图寻找一条大宋可以承受的道路。

换句话说,寇准的选择,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政治现实主义。

传统史书往往把寇准写成“民族大义的守护者”,尤其强调他劝真宗亲征的那一幕。然而,若仔细读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寇准的真实面貌其实更为复杂。

他当然有大义,但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知道北宋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与辽国硬拼。如果不停止战争,很可能重蹈“高梁河之败”的覆辙。

因此,他的真正智慧,在于把“御驾亲征”作为一种政治姿态,稳定内部的士气与外部的局势;而在谈判桌上,他又能接受妥协,以小利换取长期的和平。

在那个兵力虚弱、文官集团掌控政权的北宋,这种务实,也许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5 贬谪与流离

澶渊之盟后,寇准的声望一度如日中天,士人们在诗文中歌颂他为“定国良相”,百姓更是在茶楼酒肆间口口相传,说是“寇相公救社稷”。而寇准也颇显居功自傲,这使得他在朝中更加独断专行,也势必引起一些政敌的忌恨与排挤。

王钦若利用一次退朝的机会,向真宗进谗言:“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真宗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真宗愕然问故。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王钦若还挑拨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权臣丁谓等人也开始在背后造谣,说寇准“矫诏欺君”,甚至暗示他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真宗本就心胸不广阔,听信流言,渐渐对寇准生出疑心。

从这一刻起,寇准的命运,开始由高峰走向低谷。

1006年(景德三年),寇准被罢相,贬知陕州。这仅仅是他贬谪生涯的开始。

1020年(天禧四年),寇准曾短暂复相,但很快又卷入权力斗争。当时真宗患病,刘皇后干预朝政。寇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危机,秘密奏请真宗:“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

真宗同意了他的建议。然而,寇准自己酒后失言,泄露了机密。丁谓等人得知后,立即向刘皇后汇报。在刘皇后的干预下,寇准再次被罢相,贬知相州(今河南安阳),不久又徙安州(四川安州区),最后被贬道州(今湖南永州)司马。这一连串的贬谪,距离他澶渊之功,仅仅过去了十几年。

6 最后的归宿

1022年(乾兴元年),真宗驾崩,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丁谓等人为彻底清除寇准的势力,罗织罪名,又将其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宋朝对官员的处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贬谪,而贬谪的远近直接对应着官员“罪责”的轻重,以及皇帝对其惩罚宽严程度的态度。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崖州(今海南三亚)等地在当时是极为荒凉的烟瘴之地,在宋代被称为“远恶之州”,是惩罚最重的流放地。

寇准以花甲之年,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赴贬所。途经公安县时,他写下了《离公安》一诗:

“野静长原迥,亭高夕照低。

鸟呼人不见,花落鸟空啼。”

诗中流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到达雷州后,寇准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与百姓打成一片。他教授当地居民中原的农业技术,传播文化知识,还帮助改善饮水条件。雷州百姓对这位曾经的宰相十分敬重,主动为他修建住所,但被他婉言谢绝。

在这期间,寇准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海康西馆有怀》就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

“风露凄清西馆静,悄然怀旧一长叹。

海云销尽金波冷,半夜无人独倚栏。”

就在寇准被贬雷州后不久,政敌丁谓也因罪被罢相,被贬崖州。但丁谓途经雷州时,寇准获悉丁谓不服水土生了重病,他派人给丁谓送去了一只蒸羊补养,丁谓想见寇准,但被寇准拒绝了。

南宋叶李有诗记载此事:“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

不久后,这位力挽狂澜的北宋名相走完了他人身的最后一程。

7 身后的哀荣

寇准逝世后,其妻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回西京洛阳安葬。但由于路途遥远,盘缠不足,灵柩只得暂时寄埋在雷州。1033年(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为寇准平反昭雪,归葬家乡下邽。

1044年(庆历四年),仁宗亲自为其御书“旌忠”碑额,表彰他的功绩。寇准的墓地历经近千年风雨,至20世纪70年代在“文戈”中被破坏,后被重新修缮

在历史上,对寇准的评价褒贬不一。《宋史·寇准传》云:“刚直不挠,社稷之臣也。”这是最凝练的定论。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赞他“正直忠贞,天下所知”;

司马光则评价他:“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进入元代之后,寇准的形象多出现在文人小说笔记与戏曲中,他常被作为“社稷臣”的典型与“奸佞误国”的对照。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更倾向于渲染寇准的“忠而被谗”。

尤其是在《杨家将演义》中,寇准被描写成支持杨家将抗辽的正面人物,虽然这与历史事实有所出入,但反映了民间对他的爱戴。

一些文学作品中喜欢将寇准与包拯、范仲淹并列,视为北宋“刚直清廉”的化身。不同的是,包拯象征清廉断案,范仲淹代表“先忧后乐”,而寇准则以“力挽狂澜”与“忠谏不阿”而留名。

然而,无论是褒是贬,没有人能否认寇准在北宋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力主真宗亲征,促成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长达百年的和平环境。虽然他性格刚直,不善权变,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刚直不阿的性格,使他成为宋代士大夫的典范。

8 尾声:

寇准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却又不得不在皇权、后族、宦官、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而他的悲剧在于,他既有士大夫的理想主义情怀,又缺乏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生存的权变智慧。

今天,我们回望寇准的一生,不禁思考: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直言敢谏与明哲保身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取舍?政治理想与现实权力又该如何平衡?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寇准这样“刚直不阿”的历史形象,中国历史才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1052年6月19日 范仲淹逝世:他死在常州,却活在中国人的骨血里

从寒门到宰相:赵普如何靠智慧影响北宋历史

来聊一聊宋朝的恩荫制度:权贵子弟的"VIP通道"如何拖垮大宋财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赵长鹏被特赦前的180天 2025 年 10 月 23 日半夜,华人加密首富赵长鹏,被宣布得到美国特朗普的总统特赦。根据公开信...
猪肚再次被关注!医生调查发现:... 猪肚,作为一种传统的食材,常常出现在各式菜肴中,尤其在很多家庭和餐馆的菜单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然而...
化疗出院回家后,这3件事98%... 谁能想到,化疗结束、出院回家,并不代表“打怪通关”,反而是另一场硬仗的开始。很多癌症患者在医院里天天...
原创 随... 10月23日,NBA常规赛继续进行,快船队迎来了他们的新赛季首秀,对手是爵士队的年轻阵容。快船在这场...
马长春主任:远离癌症的饮食口诀... 马长春主任:癌症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想要从源头降低患病风险,无需复杂的调理方案,牢记 “两吃三...
耳鸣难缠?聊天机器人疗法或成心... 耳鸣,这种耳中持续的嗡嗡声,让许多人深陷困扰。它不仅是一种听觉问题,更可能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隐形痛点...
DCR 96.7%,癌王变天了 “癌王”胰腺癌的临床突破,越来越密集了。 遥记得9月初,Revolution Medicines(R...
换一换主食,全身炎症水平都降低...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都市现场) 在很多重大疾病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是重要一环,涉及心脑血管疾...
丙肝会通过性传播吗?别忽视!这...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生活应该不会传染吧?”这是很多人对丙肝传播途径的常见误解。太原龙城中医医院...
北京企业宣传片制作公司推荐: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宣传片已成为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核心载体。一部优秀的宣传片不仅能够有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