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城游记
文/陈永光
陕北神木“杨家城”,乃忠勇麟州,英雄故里,一座千年军事重镇。神木,我去过多次,却从来没有去过“杨家城”。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日,我们老两口随女儿、女婿和小外孙驱车来到这里,终于实现了观山揽景、凭吊忠烈的目的。
杨家城,又称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市店塔镇杨城村。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县治迁移,故城渐废。从创城至今已有1280余年,作为州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长达700多年。尤其是北宋时期,这里是宋、夏、辽交界的边陲重镇。北宋名臣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等多次亲临考察,留下诸多诗词疏表,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宋城址。因北宋杨家将英雄群体源于此地,且杨氏三世主政麟州,五代连官,故又称“杨家城”。
杨家将核心人物杨业祖籍麟州,其父杨弘信,五代时为保一方平安,入主麟州,自为刺史。次子杨重训、孙杨光扆继任刺史,世守麟州,抗击边寇,曾孙杨琪、玄孙杨畋皆为朝臣。杨业弱冠离麟州,事北汉刘崇,后归宋抗辽,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所向无敌。后殉国,国人号为“无敌”;其子延昭守边二十年,不畏强暴,屡克敌制胜;其孙杨文广亦南征北战,英勇顽强,功勋卓著。杨家几代忠勇报国,前仆后继。大宋朝廷为褒奖杨家的卓越贡献,赐其在东京汴梁天波门建造府邸,并下令“文官落轿、武将下马”,以示敬仰。历代戏剧、小说、评书等文艺作品又把杨家将和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丰富演绎,让杨家将故事广为传播、妇孺皆知。
我们一路奔波,到达杨家城已近上午11时,停妥车辆,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参天古松。据清道光年间《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余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原来神木市地名源于此三棵古木,真是长知识了。走到树下,才发现此树乃是雕塑成型之作。据说明朝时期三棵树还高耸挺拔,究竟何时古木被毁于一旦,史料未曾记载。尽管如此,古木复原景观仍然为人们所称道,成为神木当地人祈福、祭祀的一处重要场所。
距三棵古木偏西北近在咫尺处,有一座高大的人物青铜雕塑,雕塑高约6米,无基座直接置于地面。近看雕塑,方知所塑之人为唐代“诗佛”王维。王维左手持长杆斗笔,右手与额持平,似遮光远望姿。旁边立王维作《新秦郡松树歌》诗碑一块,诗云:“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这首乐府诗以新秦郡(今陕西神木)为地理背景,以咏松为主题,构思奇巧,诵读流畅,远眺巨松,反映出作者高雅的情趣。古松与王维塑像、诗碑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清幽意境。
离开王维雕塑,我们乘游览车来到杨家城西城一处“城池”。说是“城池”其实言过其实,只是一处高标准的长城烽火台罢了。麟州故城从建城始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乃兵家必争之地。其选址依山傍河,凭崖踞险,城垣相套,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明代修筑长城时,巧妙利用了故城北、西、南的城垣,并筑烽火台和关卡等工事,形成了长城、故城与山河融为一体的边关军事防御体系。据《修复杨家城烽火台碑记》,眼前的这座烽火台,是2008年在原烽火台残存土垒上新建,台前有醒目“雄关”二字,反映了杨家城这座古代关城的雄伟和军事防御意义。
年轻人精力充沛,女儿、外孙都登上烽火台,去感受历史的厚重,饱览大好河山。我们老两口则在台下一边休息,一边观看文化展示。两位着官宦服饰的“宋人”不断地吆喝:“背古诗,送‘交子’”。这样的文化游戏,对孩子们颇有吸引力,不时有小朋友们凑过去,展示才艺,背诵唐诗宋词,赢取北宋‘交子’(仿制品)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我家外孙小蒙也加入其中,背诵了两首唐诗,获得一张‘交子’,还高兴地说他要收藏。
川剧“变脸”是这里一个表演项目,演员穿戴古代武士戏装,在表演武技的同时,时而穿插变脸,让观众不时表现出惊喜。变脸是川剧绝活,面世已有100余年。各种脸谱的瞬间转化,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令人目不暇接。表演中,演员突然走下台阶,来到观众面前,与演员互动。外孙小蒙与演员握手,尽管他眼睛直勾勾盯着演员,但还没等他反映过来,脸谱已经切换,可见演员手法之精准,动作之利落,技艺精妙绝伦,引发强烈的视觉震撼。正当观众沉醉于欣赏变脸之时,演员口中突然喷出一股烈焰,好似火龙升腾,这种极具震撼力的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我们原本以为这里只是表演“变脸”,没想到意外又欣赏了神奇的“喷火”绝技,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离开烽火台,向北不远处就是当年的“红楼”了。这里是杨家城的最高处,红楼是一处军事设施,登城远望,方圆几十里一览无余,是绝佳的军事瞭望台,可惜毁于战乱,如今只剩土台地基。北宋政治家文彦博曾为红楼题《忆红楼》诗一首。曰:“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烽火台和红楼,是杨家人忠勇报国的历史遗存,西城西南边悬崖边的一组攻防作战群雕,则是对杨家将士们抗敌作战刀光剑影场面的真实再现。这里,崖上阵地将士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有的拉弓射箭,有的持盾防御,有的抛石击敌,有的舞刀刺枪。阵地中央那架巨大的抛石机在当时可是一件重武器了。崖下,敌方士兵损失过半,有的仍在艰难前行,有的转身退缩。阵地西侧亭内陈列着十八般兵器,旁边有杨业战马“逐鹰”雕塑,传说此马日行千里,随杨业冲锋陷阵,久经沙场。历史上,除“麟州保卫战”以外,还包括“太原伏击”“雁门大捷”“陈家谷之战”等杨家将抗敌战事。杨家城这处攻防情景雕塑综合了多地的战斗场景,是杨家几代人忠魂永铸、不畏强敌精神的展示,同时也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了古战场的惨烈,对杨家将忠勇报国精神而心存敬畏。
沿景区道路前行,时有历史的痕迹。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塑像侧,一块碑刻引人注目,原来是欧阳修为杨业侄孙供备库副使杨琪所撰《墓志铭》,该文褒扬了杨家四代忠勇抗敌、流芳百世的不朽功勋。成为杨家将辉煌历史功绩的佐证。
在景区最西端的望佛崖上,存有古井两口。相传此二井开凿于杨业之父杨弘信年代。为解决城内军民饮水困难,方凿壁成井,从此城内用水无虞。清道光《神木县志》载,“此二井直径九尺,石中开凿,深四十五丈,直通窟野河底,旁有鱼池。”我们零距离观看了古井,深感如此艰巨的千年凿井工程,创造了人工凿石汲水之奇迹,虽因年代久远而淤积,但井口凿痕清晰,仍足显其壮观。井口上近年新建井亭两座,既是对古井的有效保护,又成为一处景致,颇引人注目。
麟州故城(杨家城)从创城到废城的数百年兴衰史,特别是杨家将的故事,更是千年传颂,至今仍深深的撼动着后人的心扉。在景区,从石窟、古井、官衙、庙祠、五指柏、明长城以及唐宋以来文人志士留下的诗词和墨宝碑刻,无不让人感受到唐宋文化氛围的光彩。各处景点不同形式的文艺演出,内容多与麟州故城和杨家将故事有关,就连景区步道一侧护墙垛口上也用几十块石刻连续记述麟州城由兴转废的纪年历史。由于麟州故城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城遗址景区游的最后一站,是参观杨家城展览馆。展览馆始建于2021年,2023年布展投用。目前主展厅设“塞上重镇”“英雄故里”“文化新城”三个单元,通过图文结合、实物陈列及多媒体技术,以“人与城并行”的方式展现、传承杨家四代戎守北疆、忠勇报国的爱国情怀,所展示的杨家将英雄群像系列传奇故事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看完展览,引起我的联想,从杨家将我想到了岳家军,杨家和岳家虽然处于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以爱国和忠义精神著称。杨家将是满门忠烈,杨业在抗辽战争中屡建战功,获“杨无敌”称号。其子杨延昭继承父志,镇守边关,宋真宗赞其“治兵护塞有父风”。第三代杨文广在抗击西夏时功勋卓著,展现了杨家将几代人的忠勇传奇。岳家军是精忠报国。岳飞、岳云父子等把“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作为誓言和信念,抗金中屡战屡胜,金兵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特别是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压两宋”,让报国壮志的豪情世代传颂。
游览杨家城,提振的是人的精神。从杨家将到岳家军,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想到14年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多少忠烈热血浇信仰,身躯化山河,灵魂铸丰碑,造就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铜墙铁壁,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捍卫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崇高伟业。
游杨家城,观博物馆,就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忘祖宗,不忘民族不屈的脊梁,让灵魂得到升华,让无数中华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成为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团结奋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光辉业绩。
让岳飞《满江红》的警句作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号角吧: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与老伴在巨型松雕前留影
烽火台
女儿和外孙登上烽火台
女婿在松雕前留影
作 者 简 介:
陈永光,男,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中“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学习,取得大学专科文凭。本人长期在食品药品部门工作。喜欢阅读、写作。现为鄂尔多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有诸多作品在报刊、网媒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