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2025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笔试
今日(11月22日)举行
00后考生热情高涨
这股青春浪潮
不仅为旅游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更预示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有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事实上,近几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持续攀升。比如,今年四川考生达28534人,每9个考生中就有1个四川考生。而年轻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市场需求激增、旅游职业吸引力强劲等多重因素。
当年轻导游带着创新思维与互联网基因走近游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职业选择的代际更替,更是一个行业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事实上,年轻导游的崛起正在影响行业生态。他们熟练运用短视频平台创作沉浸式导览内容,用Vlog呈现旅行故事,通过直播互动解答游客疑问……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能水到渠成地让景点讲解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对话。近些年,出现了不少年轻的网红导游,他们从从容容地走在创新大路上。
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只是起点
成长为优秀导游需要持续修炼
年轻导游需从3个方面不断提升——
一是深化知识储备,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等方法,不断拓宽历史、地理、民俗等领域的知识面;二是锤炼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倾听游客需求,用亲和力化解矛盾;三是提升应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以灵活思维解决问题。
青春是旅游行业宝贵的资源。当年轻导游带着梦想踏上旅程,他们不仅点亮了旅程,更照亮了行业的未来。
留住宝贵的青春力量
行业需要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建立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让年轻导游看到成长空间。例如,鼓励年轻导游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探索类似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让资深导游与年轻导游结对子,通过实际项目锤炼能力。
其次,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年轻导游的工作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例如,合理安排团期,避免过度劳累;配备先进的讲解设备,减轻带团负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年轻导游应对工作压力。
再次,增强职业认同感。通过表彰优秀导游等方式,提升社会对导游职业的认可度。例如,设立“年度优秀年轻导游”等奖项,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组织他们参加企业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构建创新激励机制。结合市场需求,设计灵活的薪酬和奖励机制。例如,对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得游客好评的年轻导游给予额外奖励;对参与文化创新项目、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年轻导游提供项目分成。
站在2025年的岁尾回望,年轻导游的起势恰逢其时。当旅游消费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体验,当文旅传播从单向灌输变为互动共创,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行业需要的变革力量。为了旅游行业更美好的未来,相关各方应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共同推动这些年轻导游在山水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导游新篇章。(易水)
今年,Z世代考生更多了
他们对职业的期待与对“优秀导游”的定义
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考试前夕,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了这一群体
下面,来看这三个考生的导游梦
“这一个月,我已进入争分夺秒的状态了。”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95后北京考生刘润培说,对于这场考试,她丝毫不敢松懈。自从报考了2025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她就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
“距离笔试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有些内容我要再记牢些……”11月16日,利用短暂的午餐时间,刘润培和记者聊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她为何想成为导游。
“一年半以前,我在金融行业工作,薪资水平比较高。但是,压力太大了,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出去旅游,好好放松一下。”旅途中,好几位导游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着他们旅游,我很开心,他们让我感到温暖,他们是有温度、有热情、有内涵的好导游。”
一年后,当刘润培有了转型的念头,脑海中首先闪过的就是这几位导游的形象。能不能转行做导游?她进行过自我剖析:“我的优势是喜欢和人打交道,比较细心,充满激情。劣势是对旅游行业了解不够,尤其是导游职业。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旅游,也很期待能够和游客一起走遍山川湖海,把藏在风景里的故事慢慢讲给他们听。我才28岁,现在转型还来得及。”
得知导游资格考试开始报名的消息后,刘润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众多跨界考生中的一员。
从一名游客到努力成为一名导游,记者从刘润培身上看到了“好几位导游”的力量。对于另一位考生、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樊若曦来说,优秀导游的引领作用同样显著。
“为什么参加今年的导游资格考试?”回答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樊若曦说:“我想成为韩兆君(特级导游)老师、张晓国(高级导游)老师那样的导游。”她回忆道:“有一次上韩老师的课,他给我们示范导游讲解,明明是一样的导游词,但是韩老师的讲述很有意思,引人入胜,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还有一次,韩老师给我们介绍‘三孔’导游词。山东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三孔’呢,我本来没什么兴趣。但是韩老师就有这样的魅力,几句话就把同学们都吸引了,当时我就想,我也要成为这样充满魅力的发光体。”
20岁的樊若曦,正在为成为一名优秀导游而努力。“我知道成为一名优秀导游有多难,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为游客服务的意识,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有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我想从基层做起,成为一名导游助理,经过两三年的磨炼后独立带团。而最难的是要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带团风格。我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
“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底气。”樊若曦颇有信心地说,“我觉得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还是挺强的。‘抗压,灵活,抗委屈’,我都没问题。”
几天前的一次偶遇,让她特别有成就感。“那天,我们到明水古城玩,遇到了一个旅游团。当时我在帮朋友拍照,顺便和团里的爷爷奶奶聊了几句。他们问我:‘这是什么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当时特别庆幸自己是学旅游的,就给他们讲了起来。后来,这个团的导游回来了。他朝我竖起了大拇指,那时我可开心了。”
樊若曦的同学徐子涵也报了今年的导游考试。
说起理想中的导游,徐子涵侃侃而谈,“就是‘专业、贴心的同行者’。专业方面,能把景点文化讲得生动而不枯燥,让游客真正读懂景点。贴心方面,能照顾到团队里不同人的需求,比如给老年游客多安排一点休息时间,根据大家的节奏灵活调整行程。我会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团队每一位游客。如果团队里有学生就推荐平价小吃,有喜欢拍照的就提前踩好出片角度,帮游客节省时间。我还会避开那些让游客反感的点:不催进度、不强迫购物,真有值得买的特产,也会说清到哪里买更实惠不踩坑。”
平日,徐子涵很注意收集同龄人的旅游需求,因为“这些以后工作中能用得到”。“年轻人更想要‘松弛感+个性化’的服务——不用赶行程,能够多点时间拍照、在喜欢的文创小店慢慢逛。游览也不局限于景点,他们更想找家网红咖啡馆或是欣赏一场小众艺术展,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其实年轻人不怕花钱,就怕被套路、被敷衍。只要导游讲出真东西、服务够真诚、懂他们,年轻人愿意为这份‘贴心’买单。”
樊若曦说:“全班47名同学,有27人报考了导游资格考试。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我看到旁边不少同学在备考。”
有一天,当这些年轻人举起导游旗,此刻的坚持与积累,会化作讲解时的从容、服务时的贴心,成为旅途中最动人的风景。(中国旅游报记者 赵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