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肥胖问题的认知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体重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在这场覆盖14亿人的健康浪潮中,苏州作为一座地产美食丰富多样、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管住嘴”控制热量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本非易事。然而,当市民为一顿苏州九龙医院食堂的18元减脂套餐而排起队,当苏大附儿院食堂三年内盐、糖使用量降低20%,当传统苏宴被营养公式重新定义……这些贴近生活的“苏式”创新实践,正通过一次次细微改变,沿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航标,稳步驶向全民健康的新蓝海。
医院食堂变身“全民健康课堂”:苏州九龙医院的减脂餐为何半小时售罄?
在苏州九龙医院的食堂窗口前,一份面向广大市民的18元“减脂套餐”销售火爆——5月12日开设至今,每天11点开餐不到半小时,50余份“减脂套餐”便告罄,甚至有人通过骑手跨区代购。这并非一场短暂的消费热潮,而是苏州将“健康中国”战略转化为市民餐桌具体实践的缩影,是健康理念的普惠传递。
苏州九龙医院食堂“轻食”窗口
“少油少盐≠寡淡无味,关键在科学配比,从‘凭感觉吃’到‘按克计算’!”苏州九龙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范群斌指着医院公众号上的食谱参数介绍,正在售卖每份套餐热量严格控制在400-500大卡,去皮鸡腿、紫薯杂粮饭与高纤维蔬菜的18元套餐组合,精准匹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黄金比例。22元的升级套餐中,白灼虾增至8只,虾仁分量精确到克——既满足蛋白质需求,又避免过量摄入。菜单每周更新,三色鸡丁、剁椒鱼块等菜品既保留美食原本的风味,又载入健康公式。市民张先生的反馈道破本质:“吃完不像以前很容易饿,身体知道什么是恰到好处的能量。”
医院公众号上每餐营养成分明细
数据透明化是这场健康饮食行动的核心,医院公众号公开食谱参数,每餐热量、膳食纤维含量及三大营养素配比,也鼓励市民“在家复制科学餐盘”。“食堂卖的不单单是减脂餐,更是可量化的健康观。我们希望市民通过一顿饭,理解如何搭配一日三餐。”范群斌坦言。
“不少市民来现场买‘减脂套餐’时加了我微信,让我帮他们预留,第二天过来买单取餐,市民还自发形成‘健康社群’。”食堂经理胡雪倩表示,现如今,从最初的50份到如今的80份“减脂套餐”仍供不应求的现状,他们选择“克制扩产”,这不是饥饿营销,而是为不让效率稀释科学,不让规模冲淡责任,把食品质量放在首位。“我们已经申请招募2名食堂员工,明天就对他们进行面试与考核!”胡雪倩说。
当一份减脂餐的配方能通过公众号精准复刻,当食堂的运营模式可拆解为“数据透明+科学配比+市民共治”,苏州九龙医院的食堂窗口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健康管理经验。
在这其中,没有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只有对民生需求的真诚回应,以及对“健康中国”最朴素的实践。
提前三年破题:苏大附儿院的“减盐”预防处方
“医院食堂做减脂餐,不单单为患者定制,更是希望市民不成为患者。”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食堂里,这份“预防式健康”的理念已化作实际行动——三年前启动控油控盐计划,盐、糖用量硬生生压降20%;去年6月试水“减脂套餐”,今年春天正式向市民开放。当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角刚吹响,这家医院已用三年数据交出一份“超前答卷”:2025年盐糖用量目标再降5%-10%。
苏大附儿院食堂窗口
苏大附儿院总务处副处长、膳食科主任戴言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为破解传统减盐难题,医院创新采用“感官干预法”:将同样5g盐分拆使用——炒制时仅添加3g基础量,剩余2g置于窗口自助区。“这并非简单减法,而是基于味觉神经适应机制的设计。”戴言乐拿起调味瓶说道,当食盐均匀融入菜肴时,味蕾仅能感知60%左右的咸度;若将盐以颗粒形态撒在表面,却能激发120%的味觉信号。监测数据显示,这种“隐形控盐”使人均摄盐量下降38%,而满意度反升15%。
在食堂“轻食窗口”,戴言乐指着“减脂套餐”中的鸡腿、玉米和红芸豆组合介绍,每份热量精准锚定500大卡,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供能比对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戴言乐说:“你要是觉得套餐的量少了些,一旁还有可单点的水煮西兰花和玉米、山芋等,单价仅1元起。而且我们的食堂从不预制、不外包,连这菜包子都是师傅们今天凌晨手工包好的,里面的青菜都是绿油油的!”
苏大附儿院“减脂套餐”
5月15日中午,记者在食堂内点了一份20元的“减脂套餐”再加上一份清蒸山芋。记者亲测发现,黑木耳与生菜豆芽的搭配,辅以少量沙拉酱,很是清爽,也避开了油脂的摄入。“吃完下午5点都不饿”的体验,也恰印证了医院科学配餐的硬核逻辑“健康,是苏州人碗里有温度的‘预防医学’。健康减脂也不是饥饿游戏,而是营养的精准投放”。
“儿童若喜欢吃‘减脂套餐’,当然也可以吃,但不应以减脂为目的,营养均衡才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戴言乐坦言,医院食堂内开设“减脂套餐”的目标是限制热量,主要受众为成年人,如果青少年儿童确有管理需求,应遵医嘱由专业营养师制定个体化方案。
“减脂餐的火爆,本质是生活方式的觉醒。九龙医院公开食谱参数、复制科学餐盘,确实做得很好,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经验。”苏大附儿院宣传处副处长杜鹏伟坦言。这种“较劲”态度的背后,是苏州医院间的良性竞合:当九龙医院用“数据透明”教会市民“计算健康”,苏大附儿院则以“控盐三年”证明“健康本应平凡”——医院食堂成为健康管理“第一课堂”,治病救人的前哨真正前移至“百姓餐桌”。
“盲盒”减脂套餐成为高校新时尚,学生轻食待“渐进式破局”
今年3月以来,在苏州城市学院教工食堂,一场“饮食实验”正悄然引发关注——这里的轻食营养餐以“每日盲盒”形式推出,菜单不固定、搭配随机化,却成为青年教师们争相打卡的“校园网红”。苏州城市学院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王诗慧介绍:“轻食营养套餐方面,由专业团队按照科学饮食,合理搭配每日所需营养。我们打破传统固定配餐模式,今天是玉米虾仁沙拉,明天换成冰草牛肉荞麦面,让健康饮食变成开盲盒的惊喜。”
苏州城市学院教工食堂
这种创新背后是学校后勤处精准的用户洞察。王诗慧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不少教师提出希望在食堂吃“轻食”以达到自身减脂的目标,且自发形成了“减重小分队”以互相监督。“当轻食套餐推出后,从最初的30份增加至50份,每天半个小时不到就售罄了,受众大多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群体。我们也会根据教师们用餐后的评价与建议进行不断调整。”
现如今,“轻食营养餐”的呼声在校园学生群体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教师餐桌到学生呼吁,苏州城市学院食堂也正探索“渐进式破局”之道。“轻食营养餐中食材的制作、保存条件与常规菜品不同,有着特殊的卫生要求,未来时机成熟也将尽快向学生推广。”王诗慧说。
轻食营养餐
5月16日中午,刚在学校餐厅吃完“轻食营养餐”的苏州市健康管理学会副秘书长、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副教授张宇评价道,学校提供的套餐在种类多样性上做得比较好,包含了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来源、全谷物以及坚果类,这符合新版膳食指南中关于食物多样和营养均衡的要求。主食选择荞麦面和三色米饭,提供了更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慢速释放的碳水化合物,有利于增加饱腹感、稳定血糖,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工作、脑力消耗较大的教职工来说非常有益。
“吹进食堂的‘轻食’风是一次观念革新!”在张宇看来,医院、学校都已开始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就餐场景,成为一堂生动的“食育课”。市民走进医院购买“减脂套餐”,教师形成自发健康社群、结伴打卡,这些细节表明,健康膳食正推动市民从被动接受健康信息,转向主动探索与实践。
“大家喜爱的背后,同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轻食风’健康与好吃兼得才能赢得大家的普遍青睐,这也对餐饮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满足味蕾的挑剔,又守住健康底线。”张宇表示,苏州在健康膳食领域仍大有可为,医院、高校、社区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入中医食疗、运动营养等专业资源,让健康理念从食堂延伸到课堂、到百姓家中。
节气美食里的健康算力,医疗创新中的民生解法
从苏州九龙医院的“数据化餐盘”到高校食堂的“营养盲盒”,从苏式养生智慧到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苏州的健康治理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逻辑:让科学可感,让健康可及。
在苏州构建的健康治理生态中,专业人才培育与城市文化赋能正在形成新的战略支点。一个月前,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苏州培养了6万多名体育指导员、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来指导广大市民科学运动;并将推出江南水乡运动地图、开发苏式营养餐谱,联合学校开展校园营养午餐计划,推出“二十四节气养生宴”“低糖苏宴菜谱”等,探索城市文化与健康生活深度结合。
4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苏州召开新闻发布会
不仅如此,苏州创新医疗实践也在同步推进。在体重管理这场“攻坚战”中,苏州市康复医院打造多学科体重管理中心,引入水中跑步机等特色设备,通过水疗减重降低关节损伤风险,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等10余科室提供“一站式”精准干预,并同步推动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控网络。
患者在“水疗跑步机”上跑步运动
苏大附一院形成“微创+多学科”减重体系。消化内科开展15分钟无痛胃镜支架置入术,3个月帮助患者减重20公斤且并发症显著改善;普外科成熟实施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等微创手术;临床营养科提供动态营养干预方案,并通过MDT门诊整合9大学科资源,破解肥胖伴生代谢疾病的综合管理难题。
苏州本土药企信达生物也正用生物科技重塑减重赛道,其研发的全球首个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玛仕度肽预计将在今年获批上市。在燃烧脂肪、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血压血脂等6项代谢指标。这款兼具“双靶减重”与“燃脂护肝”双重机制的苏州智造,让世界看见健康中国战略下的苏州创新加速度。
医院、食堂、学校这些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正在泵动城市健康的强健脉搏。如今的苏州,紧扣“防在治前,养在防先”理念,织就城市健康脉络。医疗机构、教育系统、社区网格立体化协同赋能体重管理,将健康中国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服务。苏州正构建“监测-评估-干预”闭环体系,依托全市6万名健康指导员队伍和创新医疗实践,实现从重点人群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覆盖。深化科学健康膳食观念与运动处方试点,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营养学融合创新!这种浸润式健康服务模式,旨在让每个市民都能在苏式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方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