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心情好了,做事才有兴致,才有效率。
不然强撑着做事,做不好也不会开心。
同理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孩子也相当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反馈的方式。
之前,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言堂,只要我认为对,他就必须要听我的。
即便当时不肯听我的,我也会想方设法来让他听我的,说好听是为孩子好,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与不安全感。
生怕孩子不听自己的,就会走上弯路。
但父母可以扪心自问下自己:
你认为对的,真的是对孩子有帮助吗?适合孩子吗?成年与孩子是否同质?
即便父母是对的,讲的道理都是人生经验之精华,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难道要给孩子换个脑子,强行植入吗?
讲了孩子不听,父母还生气,骂孩子是个白眼狼,没良心,这不是帮孩子,只是发泄自我的愤怒。
对于情感储蓄来说,不仅没存入感情值,反而减少了感情值。
这对于父母来说是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
父母气得够呛,觉得这个孩子死活都不开窍,但孩子内心也委屈,父母一点都不理解自己。
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父母不懂孩子的伤悲。
我也是一个妈妈,也曾经努力用120分的爱去爱孩子,到最后遍体鳞伤,孩子跟我对抗,我崩溃到活不下去。
当时,我只认为这全是孩子的错,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什么错。
如果说错,那就是我太爱他,对他太好,做得太多!
现在看来当年的自己好固执,明明孩子油米不进,说了不听,劝了不听,唠叨没用,吵了还干架,但还是一意孤行。
既伤害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滋长了孩子的叛逆之心。
直到我读懂情绪储蓄理论,我一改之前的120分妈妈,不再拼了命为孩子好,也不再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而是该吃吃,该喝喝,说了不听咱就不说了呗,唠叨孩子烦,那就闭嘴呗。
将重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既然管孩子让我不舒服和痛苦,那就不管了。
转回头来呵护自己的身体,照顾自己的情绪,读书学习,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既然120分的妈妈被孩子嫌弃,那就只做一个60分的妈妈好了,只管对孩子好,但又不对孩子过度好。
只管照顾孩子,但又不把孩子照顾太好。
看到孩子吐槽时,也不急于纠正他,大不了闭嘴不评判,不认同。
孩子说自己的,我只是听听不吭气,不再争吵,不再纠正,也不再气急败坏。
主打一个,孩子说什么,我都不生气,孩子说什么,我都不着急。
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小事,就当看不见,原则性的问题守住底线,无论孩子怎么发飙,怎么据理力争,我都不认同,不反驳,也不同意。
这样做之后,发现孩子在我面前发飙的次数越来越少,不讲道理的频率越来越低。
过了一段,发现孩子对我态度缓和了很多,开始主动跟我聊一些话题,而之前他气急败坏的那些要求,也渐渐不提了。
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处亲子关系:
孩子发火,我冷静不多说,只听少插话;
孩子不讲理,我不反驳,但也不认同;
孩子吐槽,我只听不解释,也不纠正;
孩子各种磨,我温和坚定,该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几个回合下来,我发现孩子没那么刺毛了,跟我关系亲密了,对我说话也客气了。
可能之前是嘴硬心软,被孩子死死拿捏,而现在我做到了嘴软心硬。
我也没发脾气,也没发飙,也没有不讲理,更没有唠叨,孩子就甩不了锅,反而会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这时他会发现之前暴躁的妈妈,总是指责他的妈妈,似乎对他很宽容,也不吵他了,即便他犯错也没发脾气。
于是,亲子关系的情感就正向流动起来。
当亲子关系好了之后,当情感储蓄值足够多时,我吵一次孩子,骂一次孩子,他不仅不生气,还会主动来找我道歉,请我原谅他态度不好。
骂一通,吵一顿,甚至打一顿孩子,都没跟我翻脸,这真是长期做情感储蓄的结果。
越坚持储存情感,孩子越上进和理解包容父母,毕竟爱是相互循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