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胸骨后灼烧感、咽喉异物感,时不时还反酸、嗳气…… 相信不少人都曾被这些症状困扰,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会告诉你这是胃食管反流。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小毛病,忍一忍、吃点药就过去了。但你是否想过,这种看似普通的病症,可能暗藏着发展成食管癌的风险?今天,我们邀请到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的杨成平主任,为大家揭开胃食管反流到食管癌的演变之谜。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已达到 10% - 20% 。很多患者在症状轻微时,往往选择忽视,觉得只要调整饮食就能自行缓解。然而,胃食管反流并不是简单的 “小毛病”,它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如果放任不管,食管黏膜在胃酸、胆汁等消化液的反复刺激下,会逐渐发生病变,进而有可能发展成食管癌。从胃食管反流到食管癌,这中间究竟要经历多久?过程又是怎样的?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如同一个 “阀门”,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但当这个 “阀门” 功能失调,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强腐蚀性物质就会反流进入食管,灼烧食管黏膜。初期,食管黏膜只是出现充血、水肿,患者会感到烧心、反酸等不适。此时若及时干预,调整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食管黏膜还有机会恢复正常。但如果继续放任,食管黏膜反复受损,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长期胃食管反流会导致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形成 Barrett 食管。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就像房子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虽然还没倒塌,但已经离危险很近了。据研究,Barrett 食管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30 - 125 倍 。从胃食管反流发展到 Barrett 食管,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年,长则十几年。一旦发展到这一阶段,患者除了常规治疗,还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当 Barrett 食管患者的柱状上皮细胞出现不典型增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就意味着离食管癌只有一步之遥。从不典型增生发展到食管癌,同样没有固定的时间,可能在几年内迅速恶化,也可能十几年才会转变。一旦确诊为食管癌,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患者不仅要承受手术、放化疗的痛苦,预后效果也不容乐观。
虽然从胃食管反流发展到食管癌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食物、睡前 3 小时不进食等;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夜间反流;肥胖人群要积极控制体重,减轻腹部压力。对于已经确诊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在每个阶段做好干预,就能有效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记住,健康无小事,防患于未然,从关注胃食管反流开始。
免责声明: 文章中所展示的图片均为人工智能生成。若这些图片存在版权问题或不适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经指出,将立即删除相关图片,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