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和别人吃的东西差不多,TA 身材匀称血糖稳,自己却总被体重和胰岛素抵抗困扰?或许,问题不在 “吃什么”,而在 “什么时候吃”。
最新发表在《eBioMedicine》的研究发现,吃饭时间与人体内在生物钟的匹配度,竟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糖尿病风险。更有意思的是,你的吃饭习惯可能早就被基因 “安排” 好了。
吃饭时间,比你想的更重要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 “生物钟工厂”,大脑、肝脏、肠道甚至胰腺都有自己的 24 小时节律。当你吃东西时,不仅是给身体 “加油”,更是在给这些生物钟 “校准时间”。
研究团队对 92 名成年双胞胎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 5 天饮食记录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 ——“昼夜热量中点(CCM)”:即一天中摄入 50% 热量的时间点。
结果令人惊讶:
• CCM 越晚(也就是大部分热量吃得越晚),胰岛素敏感性越低(β=0.304,p=5.9×10⁻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越高(β=-0.258,p=0.011)。
• 即使排除性别、年龄、总热量摄入和睡眠时长的影响,晚吃仍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BMI 和腰围增加显著相关。
简单说:同样的食物,晚上吃比早上吃更易让血糖飙升,长期下来还可能悄悄削弱胰岛素的 “工作能力”。
你的吃饭时间,基因说了算?
更颠覆认知的是,研究发现吃饭习惯竟然有很强的遗传倾向。通过对比同卵双胞胎(基因 100% 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基因 50% 相同)的饮食模式,科学家发现:
• 早餐时间的遗传率高达 59.2%,晚餐时间为 29.3%;
• 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饭占多少热量,遗传率在 34.5%-59.7% 之间;
• 连 “昼夜热量中点” 也有 34.5% 由基因决定。
这意味着,有人天生习惯早睡早起吃早餐,有人偏爱深夜加餐,可能不全是意志力问题。更关键的是,睡眠习惯(如入睡时间、睡眠时长)也和吃饭时间高度相关,且同样受基因影响(遗传率 52.7%-57.8%)。
3 个实用建议,帮你 “顺时吃饭”
既然基因对吃饭时间影响不小,是不是就只能 “听天由命” 了?并非如此。研究指出,把热量摄入的重点移到 earlier 时段,可能改善代谢健康,而且有一些更易坚持的方法:
1.瞄准 “昼夜热量中点”
试着让一天中一半的热量在下午 3 点前吃完(普通人平均 CCM 为 15:51,越早越好)。比如早餐多吃蛋白质和粗粮,晚餐减少主食比例。
2. 固定晚餐时间,比早餐更容易调整
由于晚餐时间的遗传率较低(29.3%),比起强迫自己早起吃早餐,先固定晚餐在睡前 3 小时完成(比如 21 点前吃完),更容易坚持且效果显著。
3. 别忽视 “吃饭频率”
研究发现,每天吃饭次数与腰围相关(β=0.222,p=0.036)。避免频繁加餐,保持 3-5 小时的空腹间隔,可能更有利于代谢稳定。
结语:顺时吃饭,给身体 “减负”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健康饮食不仅要 “吃什么”,更要 “什么时候吃”。哪怕基因让你偏爱晚吃,试着把晚餐提前一点点、早餐多吃一点点,都可能帮胰岛素 “减负”。
毕竟,最好的养生,或许就是让吃饭时间跟上身体的 “生物钟节奏”。从今天起,不妨先看看自己的 CCM 是几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