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此时,阳光强烈,气温高升,人们普遍感到炎热难耐。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骄阳灼灼,酷热难耐。中医历来注重“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大暑作为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由阳转阴的时节,也是避暑养生保健的重要节点。
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到了大暑更是酷热蒸人。特别是在中午时分,除了会感受到太阳直射的火热,地面还会传来一阵阵蒸腾上来的热气,使人汗流浃背。
若此时贪图一时的凉快而直吹风扇或者空调,很容易被风寒之邪入侵,加上湿邪作祟,风、寒、湿三邪合并,不仅容易引发感冒,还会使人疲倦乏力、产生昏沉感,更有甚者会出现关节痛。那么大暑时节有该如何顺应天时,热养阳气,健康度夏?下面一起来看看。
01
大暑养生有四宜
宜补“水”
此处的“水”并非我们日常的饮用水,而是指人体津液。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
而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想要补充津液,注意补水是一方面,另外还应适当多吃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具有祛暑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宜补觉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方法。
不过,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而提倡早起,也只是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
有些朋友会因“夜卧早起”而在中午的时候感到困乏,故而每天中午大家最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宜除湿
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有些人会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适合的运动。睡前用热水泡脚,也能加速湿气排出,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宜祛暑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
中医认为,苦入心经,能泄、能降,苦味食物更是“心火”的天敌。
夏季可食用苦瓜,清暑热、开胃口,减轻夏季不想吃饭的问题;在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的情况下,用金银花来“灭火”也是一个好办法。此外,如出现舌尖发红、口舌生疮、烦躁失眠、大便干燥等心火旺盛症状,可用莲子心泡水,它有助于沟通心肾,缓解不适。
02
大暑节气记住6个养生重点
7月大暑时节,此时,空气湿度大,闷热潮湿的气候容易使人感到不适。“湿热交蒸”在大暑这个时候到达顶点,尤其要防范暑湿邪气对健康的损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
避暑热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祛暑湿
大暑时节,雨水增多,湿邪最易趁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
补虚劳
大暑时节,汗出不断,阳气外泄,加上现代人解暑爱喝冷饮、吹空调,容易造成阳气虚损。不少地方有“吃羊肉”的习俗,认为可以补虚治劳,但并非人人适宜。
喝伏茶
大暑还有“喝伏茶”的习俗。古时的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养脾胃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经常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或者大量喝冷饮,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可以喝点玉米糊。
养心神
夏季人容易烦躁不安、胸闷气短,尤其小暑大暑出汗多、体力消耗大的时候。可以喝点酸枣仁粥、荸荠水。
来源 | 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