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帕金森病(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在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即便患者规律服药后,帕金森症状仍会像 “过山车” 般波动,药效逐渐变短。通过药物维持症状稳定成为疾病管理中的最大挑战。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知名专家陈彪教授团队接受了媒体采访,针对这一难题共商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二赫指出,现有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主要有6大类,包括左旋多巴类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和金刚烷胺。其中左旋多巴类药物是核心药物,治疗初期的效果也最好,但随着病情加重,大脑“缓冲”多巴胺的能力丧失,再加上口服左旋多巴本身代谢快,而受损的脑细胞无法储存和稳定释放它。这就会造成极窄的“治疗窗”,出现“关期”(药效不足)和“开期”(药物过量)。
许二赫详细解释道,药效不足时,患者会突然僵直、无法动弹,扣纽扣、拿餐具都困难,而且行走时可能突现“冻结步态”,极易摔倒;而药物稍过量时,又可能引发不受控制的乱动(异动症),导致穿衣、进食不稳,甚至撞翻物品,头颈乱动甚至影响吞咽安全。
因此,延长平稳期,不让症状像“过山车”般波动,有效预防或显著减轻“异动症”等,是帕金森患者最迫切的需求。除此之外,如果能更好控制非运动症状(如睡眠障碍、便秘等)并且简化用药方式(如长效注射剂),对患者的帮助将更大。
面对这些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当前的解决方案主要在于创新药物的应用,去年底上市的全新一代MAO-B抑制剂甲磺酸沙非胺片便是其中之一。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薇介绍,从机制学角度而言,甲磺酸沙非胺片具有双重作用,通过对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增长其维持时间,更稳定地起作用。同时,还通过对离子通道阻滞的作用抑制谷氨酸的过量释放,改善神经元过度兴奋,进而改善异动和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甲磺酸沙非胺片是目前唯一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帕金森病药物。
据悉,甲磺酸沙非胺片的全国首张处方已经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教授团队开出。目前在全国多家医院都有临床应用。
图说 / 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团队分析患者病情
此外,对于帕金森患者的非运动症状的治疗需求,毛薇表示,帕金森患者情绪低落、失眠、便秘等非运动症状是他们“看不见的痛苦”,当帕金森患者出现这些相关问题时,首要任务是优化帕金森病本身的治疗。甲磺酸沙非胺片对改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疼痛和睡眠障碍,以及抑郁、焦虑也有帮助。临床上,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也正在从“仅关注多巴胺”转向“全神经系统修复”,以攻克这些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敌人。
除了药物治疗外,帕金森病还需要多学科的良好配合以及规范治疗的理念。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疏影告诉搜狐健康,帕金森病的治疗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疼痛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核心理念就是做到患者的全程管理,即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工作需求等个体化选择药物及治疗方案,随病情进展进行动态调整。
据刘疏影介绍,通常情况下,帕金森患者在患病后的7—8年,会逐渐进入药物调整需要较高技巧的阶段。若患者遵循全程管理的理念,能较好地维持病情,进入该阶段的时间就会相对较晚。若患者初期不遵医嘱,为追求症状大幅改善而大量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可能会提前进入该阶段,影响后续的药物调整和症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规律用药,千万不能擅自加减药的种类或药量。”刘疏影强调。
另一方面,合理运动对于帕金森患者也非常重要,对延缓其生活质量的下降有较大帮助。刘疏影建议,在身体状态可承受的情况下,帕金森病患者可以练习八段锦、太极等项目,它们既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平衡力,又不太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