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还会去少林寺吗?
不是去烧香拜佛那种,是站在景区大门口,看着票价,再扫一眼旁边摆满文创商品的玻璃柜,那一瞬间你还觉得自己踏进的是佛门清净地吗?
我查了下,释永信是1999年正式接任少林寺方丈的。过去这二十多年,他不是没做出成绩,少林寺在他手里成了全国知名IP,打拳的,拍电影的,做文创的,样样不落。有人说他是宗教现代化的探索者,也有人说他是在用佛门做资本生意。
但这回是真的摔了个大跟头。
7月27日,登封市少林寺管理处发布的通报明确指出:释永信涉嫌挪用、侵占寺院资产,并与多名女性存在不正当关系,还育有私生子。
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消息要是落在企业高管头上,也够媒体追好一阵。但这是少林寺,是一个佛门圣地的象征,僧人本该是清心寡欲、持戒自律的模范。结果这回摊上的是私生子、财务问题、情感纠纷三重套装,怎么看都不像是修行人该有的画风。
其实这些年不少人已经开始质疑:少林寺到底还算不算是寺庙?
从2001年起,少林寺就开始实行门票制度,景区化运作模式逐步铺开。现在你想进去,旺季票价100元,淡季也得80元。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门票收入就突破1.2亿元。
进了门,还得绕过几个功德箱——旁边贴着扫码码,写着随喜功德。你说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支付方式的结合也好,说是劝人行善积德也罢,但这二维码亮得太刺眼,总让人感觉像在导流。
电商也没落下。
我也在想,这些文创产品真的是在传播少林文化吗?
还是说,少林文化已经沦为商品的装饰品,成为包装的一部分,只为让高溢价变得合理?
释永信是个懂商业的人。这不是外界揣测,是他自己在多个访谈里承认的。他说少林寺不能固守山门,要走出去,要借助市场机制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可现在看,这走出去好像走歪了。
根据2011年的一份工商注册资料,释永信曾担任数家文化传播、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董事职务。其中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参与多个文旅项目开发,包括与景区合作开设禅修体验馆、养生中心。2022年,这家公司实现利润超2500万元。
这笔账怎么算?谁在受益?谁在出力?管理处这次也没说清楚。只是一纸涉嫌,就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少林掌门人陷入舆论泥沼。
不少网友开始回忆自己过去去少林的经历。
有人说,小时候跟着家长爬五乳峰,一路上香烟缭绕,那是真的虔诚。现在再去,全是导游拉着说这边请扫码打卡,那边是特产店,仿佛进的是景区,不是寺院。
也有人发帖说,自己当年去朝拜,还特意准备了一封手写的祈愿信,结果被工作人员建议:师父不看这个,扫码捐功德吧。当时听完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该笑还是该走。
我纳闷的是,我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寺院变成景点,把信仰变成消费,把修行变成生意的?
是谁默认了文化资产可以变现,却不管变现之后的利益归属?
是谁在推崇宗教旅游,却不再关心信仰的本质?
而释永信,只是那个走在最前面、最终也倒在台前的典型。
很多人今天看释永信出事,感叹的是原来你也不过如此。但如果我们回头看这一整套逻辑,从门票制度到文创开发,从功德扫码到资本运作,真的是他一个人能推得动的吗?
少林寺出事了,可问题不止在寺。
那些曾支持文化+旅游佛教+互联网的声音,现在去哪了?
那些曾说这是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的策划人,现在又怎么看这一地鸡毛?
我不是信佛的人,但我知道,一个寺院如果连寺的基本氛围都保不住,那它最多只是个有牌匾的景点。
当信仰被包装、出售,再被清算,那剩下的,只是个空壳。
你还会去那里找心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