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说自己“喝水都长肉”的人,他们的舌苔——十之八九,舌苔厚腻。这常是体内“湿浊”积聚的明证。
中医所谓“湿胖”,就是这种情况:湿气滞重,困阻气血流转,新陈代谢迟缓,脂肪水饮堆积不散,尤其偏爱盘踞于腰腹之地。
当然,湿胖也分寒热:
湿热: 湿与热狼狈为奸,这类朋友常感肢体困重、口中黏腻不爽、头面油光泛滥、易生痤疮、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灼热、舌苔黄厚而腻。
寒湿: 湿遇寒则凝滞更甚。此型多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口中淡而无味、食欲不振、腹部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苔白滑厚腻。
针对这两种情况,今天,邀请中医减重专家范琳燕主任跟大家分享两种方子:
一、湿热方
湿热主在“清”与“利”,引入清风,疏泄淤积
组方:荷叶、山楂、决明子、玉米须
方解:
荷叶: 升清降浊的天然良品,清香升散,助脾醒脾;其性平微苦,利湿不伤正气,尤善清除体内污浊油腻之气。
生山楂: 酸甘微温,开胃消食化滞,尤善消解肉食油腻积聚,更能行气散瘀,促进代谢。
决明子: 甘苦微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导湿热下行从肠道而出。尤其针对湿热内阻导致的大便黏滞不畅。
玉米须: 甘淡性平,功专利尿消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温和不伤正。
用法:取以上四味药材,清水冲洗后置于养生壶或砂锅中,加入约8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15分钟即可。
二、寒湿方
寒湿重在“温”与“化”,温煦中焦,振奋脾阳。
组方:陈皮、茯苓、干姜、炒薏苡仁
方解:
陈皮: 辛苦温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其温和之性,最能行气助运,化解中焦湿浊。
茯苓: 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之要药。药性平和,祛湿不伤正气,专治脾虚湿盛之水肿、便溏。
干姜: 辛热纯阳,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小剂量即可振奋脾阳,驱散中焦寒湿寒气,是温化寒湿的核心动力。
炒薏苡仁: 甘淡微凉,炒制后偏于平和,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更著。擅长利水消肿,健脾补中,尤适寒湿导致的腹泻、下肢浮肿。
做法:将陈皮、茯苓、炒薏苡仁洗净,干姜切片或拍碎。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约10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煮3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