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是不是被带走了?当下,大家都在关注他名下企业数量、是否商业化过度、是否德行有亏,不过有个问题,至今很少真正追问:少林寺这些年,到底在和谁争?
答案不难猜,那便是嵩山景区管理委员会。而且不是一次争执,而是十余年反复交锋,门票、地盘、收益、话语权,一个都没让过。
可能很少人知道,少林寺从不是景区唯一主角。门票虽印着“少林”,但真正运营权在登封市嵩山景区管委会手里。
2009年,双方签了一纸协议:门票每张100元,寺方固定拿30元,管委会负责售票、统一结算。听上去较为公允,可是执行起来却问题不断。少林寺方面多次称门票分成未按约定及时到账。
2011-2013年,少林寺方面称仅这三年,管委会就拖欠将近5000万。
到了2014年,僧人拉横幅公开讨账,口号直接写上门票的70%去哪了?而景区管委会领导的一句回应,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你们出家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要知道,少林寺当然属于国家,问题是香火是谁点的,门票是谁引的,游客为什么来?是看山?是赏林?还是看和尚?如果是最后一个问题有分量,那少林寺自然要有话语权和收益。
不过从管委会的角度看,景区配套全是政府出资,例如修路、扩景、建游客中心、接待基础设施……投入那么多,自然要拿主要回报。否则,干嘛不直接把寺庙收回国管?
从经营权的归属,到利益如何划分,这完全就是现实版的“庙归僧、利归谁”。
实际上,分利之争早就有前情了,1992年,政府在寺外1公里建“天下第一名刹”牌坊,另设售票点,票价10元,同时,寺内也卖8元票。
1994年,票权回收,统一运营,从此“僧人售票”不复存在,后来门票从40元涨到80元,再涨至100元。
票价涨了,分成比例没有变。到了今天,一张少林寺门票依然80元成人、40元儿童。寺庙依旧靠“约定分成”拿那一部分收入。
与此同时,寺庙内部还拥有香火、信众捐赠、法事活动、文创产品等营收线。也就是说,门票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收入,还在账面之外。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困境,寺方想更多主导权,管委会则要限制其“经济影响力扩大”。所以多年间,即便和解过、协议过,矛盾仍然周期性爆发,从未真正消失。
现在,有消息称释永信已被带走调查。虽然没有正式通报,但是通过寺内人员口中的说法,本身就已默认存在特殊情况。
这时候就必须提问,如果不是个人私德问题,那是什么?很可能,是“账的问题”。谁在管钱?钱从哪来?钱去哪了?谁该拿?谁没给?这五个问题,足以让任意景区合作出现分歧了。
别忘了,早在十年前,拖欠门票款这件事就闹过了。如果这些账在如今的清查体系下被重新翻查,那这次,不只是释永信的问题,还包括整个合作结构的问题。
这几年,大家对“和尚”“出家人”的印象,越来越现实了。收徒要学费,祈福要定价。直播讲禅,文创还卖萌。那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信仰要不要钱?香火可不可以商业化?宗教机构是不是企业?
有些账,不一定出问题,但是一旦被翻旧账,那往往就不是一张票那么简单了。
下一篇:崇福寺景区旅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