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7月22日讯(记者 王晓艳)今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如期而至,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正式开启。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太原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围绕大暑时节传染病防控、中医保健、食品安全、心理健康、近视防控等健康热点话题,为大众做指导。
警惕“情绪中暑“ 接纳自身状态
入伏以来,持续高温,让“情绪中暑”一词冲上热搜,高温真的会导致“情绪中暑”吗?应怎样预防?
“所谓‘情绪中暑’,即由高温天气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现象。” 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刘志芬解释,其诱因主要有三:一是长时间处于炎热环境会扰乱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影响下丘脑这一情绪调节中枢的正常运作,使情绪更易波动;二是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及钾、钠等物质流失,若未及时补充,身体不适会加剧情绪问题;三是高温易致睡眠质量下降,如同手机电量跌破警戒线,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受影响,使人情绪焦躁不安。其典型表现为易因琐事发火、精神萎靡不振、对周遭事物深感不满、坐立难安及睡眠质量下降等。
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刘志芬说,首先要保证基本生活规律,理解并接纳自身情绪,其次要换角度看问题,将精力集中在饮食、作息等能调整和改变的方面。同时,可采取多种放松身心的措施,如在安静环境中进行身体扫描,感受身心变化;尝试 “4 - 7 - 8 呼吸” 法,(吸气 4 秒、屏气 7 秒、呼气 8 秒,循环 5 次)激活副交感神经;专注当下沉浸式做事,避免陷入 “越热越烦” 的循环;在室内布置蓝绿色调区域并摆放绿植,情绪冲动时在此冷静 10 分钟;还可提前准备冰贴、小风扇等物品,为心情 “降温”。
杜绝“病从口入” 阻断传染病发生
“灭蚊、防蚊非常重要。”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董阿莉强调,蚊子叮咬不仅引发皮肤疼痛、瘙痒,更可能传播疾病,夏季传染病防控不容忽视。
除蚊子外,还要谨防蜱虫叮咬,其携带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疾病。若进行野外活动,建议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喷洒在衣物和裸露皮肤。避免在草丛、灌木丛长时间停留,行走时走道路中央。
夏季也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主任王三桃介绍,高温多雨的气候利于细菌、有毒植物和真菌生长,需从五方面防范:一是通过正规渠道采购新鲜食材,避免来源不明的食品及野菜;二是加工前彻底洗手,生熟食品使用不同案板、刀具,严防交叉污染;三是注意冰箱并非 “保险箱”,部分嗜冷菌可在低温下存活,且药物、杀虫剂需与食物分开存放;四是剩饭菜尽快冷藏,再次食用前充分加热,尤其隔夜米饭需彻底加热;五是外出就餐选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避免生食或安全不明的自制药酒、野蜂蜜,火锅食材务必煮熟。
清热益气兼顾 心宁气和为要
“暑伏是全年最炎热且潮湿的时段,湿热耗气伤阴,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之说,此时养生应清热祛暑与益气养阴兼顾。”山西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宝玲提醒。
她建议,暑伏天情绪易于烦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稳定情绪,也可拍打按压劳宫、内关、膻中等穴位收敛心神。出汗后调理很关键,应用热毛巾擦身或洗热水澡,保持毛细血管扩张以利散热;长期待在空调房不出汗不可取,室温建议设为 25℃-26℃。每日饮水量需 1500-2000 毫升,可根据出汗量增减,建议少量多次饮用;若出现疲乏、口干等症状,可泡西洋参、黄芪、麦冬水益气养阴,长期在空调房者宜饮姜枣茶调和滋养。
“三高” 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在伏天面临更大挑战,李宝玲强调,这类人群要做好降温防暑,防止大量出汗,出汗后及时补水;从炎热室外回家时,不要立即开空调或冲冷水澡,应先用热毛巾擦身或温水洗澡,再开空调。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若出现头晕、恶心、胸前憋闷等症状,需尽早就医。
此外,专家提醒,暑假是孩子们放松休息的好时光,家长关键要抓住“减负担”“增户外”“养习惯”“早发现”四个核心点,最大程度地防控近视。
(责编:郝亚红、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