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常以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主要表现。初期可能只是眼皮跳动,但若病情进展,抽搐范围会逐渐扩大,甚至累及嘴角、面颊,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还会给患者的社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多数面肌痉挛的发病根源,在于面神经根部受到周围血管的压迫。正常情况下,血管与神经和平共处,但当血管因各种原因发生移位、变形时,就可能对神经形成持续刺激,引发异常放电,导致面部肌肉抽搐。而有些病例中,血管与神经的 “纠缠” 方式更为特殊,给治疗带来不小挑战。
特殊血管横向压迫,常规方案遇瓶颈
王晓松主任谈到这位特殊的面肌痉挛患者,导致患者症状的责任血管位置十分特殊 —— 它并非常见的纵向压迫,而是以横向角度紧紧挤压着面神经。
面对这种罕见的压迫形式,常规处理方式遭遇了难题。通常用于推开血管的器械在此处难以施展,即便尝试隔离,血管也极易再次 “回弹” 压迫神经,效果难以保证。如何让血管彻底离开神经,成为解决这一病例的关键。
创新异位悬吊术,王晓松主任巧解难题
凭借多年神经外科临床经验和对复杂病例的深刻理解,王晓松主任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血管异位悬吊术。
手术中,王晓松没有选择简单的推开或隔离,而是巧妙运用手术丝线,将那根 “调皮” 的血管进行异位悬吊:精准分离血管后,将其小心转移到远离面神经的安全位置,再用丝线牢固固定在周围组织上。这样一来,血管被 “安置” 在新的 “居所”,无法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对神经造成压迫。
这种手术方式对医生的解剖学功底、操作精度要求极高。需要在狭小的颅内空间中,精准把控血管的游离范围、悬吊角度和固定力度,既要彻底解除压迫,又要保证血管自身的血液循环不受影响。王晓松主任凭借精湛的显微操作技巧,顺利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
术后效果显著,专业医术护航健康
术后,患者面部抽搐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恢复情况良好。这一特殊案例的成功处理,不仅体现了王晓松主任面对疑难病情时的精准判断,更展现了他在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专业精神。
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面对这类血管位置特殊的疑难案例,更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活的手术策略。民航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晓松主任带领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复杂病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用专业医术为更多面肌痉挛患者带来福音。
如果您正被面肌痉挛困扰,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早日摆脱疾病困扰。
名医介绍
王晓松,主任医师,2000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完成各类手术逾万例。
专业特长:擅长颅神经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咬肌痉挛,中间神经痛、顽固性偏头痛、面瘫后遗症)的手术治疗;
学术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颅神经疾患诊疗学组常委;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第八届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颅神经疾患诊疗协作组经皮球囊压迫学组委员;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