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因食用不安全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又公布了最新一批不合格食品名单,其中6种常见食品因含有超标添加剂、违禁成分或污染物质被列入"黑名单"。
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实际上正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特别是对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的儿童和免疫力下降的老年人危害更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有35%与这类问题食品有关。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不容忽视。
第一种危险食品是劣质地沟油制作的油炸小食品。这些外表金黄酥脆的食品往往诱人垂涎,然而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却鲜为人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表明,反复使用的地沟油中苯并芘含量可达正常食用油的15-20倍。
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严重损害肝脏功能,增加肝癌风险。
记得2015年,江苏省某地区曾爆出一起学校周边小食品铺使用地沟油制作油炸食品,导致多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事件。地沟油虽经高温加热,但其中的有害物质并不会被完全消除,反而在油炸过程中产生更多有毒物质。
第二种是含有工业明胶的低价果冻和软糖。工业明胶是从动物骨骼、皮革等工业废料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往往含有重金属铬和甲醛等有害物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长期摄入含工业明胶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严重时甚至引起神经系统紊乱。
这些看似可爱多彩的软糖和果冻,特别受儿童喜爱,然而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的行为却屡禁不止。劣质软糖和果冻往往价格低廉,包装简陋,色彩过于鲜艳,这些都是辨别的关键特征。
第三种是使用硫磺熏蒸的干果和零食。硫磺熏蒸可以使干果保持鲜艳的颜色,延长保质期,但同时也会在食品中残留二氧化硫。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专家指出,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干果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对过敏体质人群尤为不利。
特别是那些颜色异常鲜艳、气味刺鼻的干果,很可能经过了硫磺处理。真正自然晾晒的干果,颜色往往偏暗,略显褐色,但风味更加纯正,营养价值也更高。
第四种是染色馒头和面食。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使产品看起来更加诱人,会在面粉中添加含铅、含汞的工业染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毒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重金属会在人体内积累,长期摄入会导致认知障碍、骨骼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
2019年,湖南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某些小作坊生产的馒头中二氧化钛(一种常用的白色素)含量严重超标。这些添加了过量化学物质的面食,往往颜色过于洁白或鲜艳,与天然面食有明显区别
第五种是滥用防腐剂的熟食制品。街边小摊或一些小型超市出售的低价熟食,为延长保质期常常添加过量防腐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过量摄入苯甲酸钠等防腐剂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熟食即使放置数天仍然不变质,看似"保鲜"实则暗藏隐患。正常制作且不添加过量防腐剂的熟食,在常温下保存时间有限,通常不超过12小时
第六种是含有增白剂的劣质大米和面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使大米和面粉看起来更加洁白,会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增白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增白剂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B族,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同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诱发过敏反应。
2021年,某省食品安全抽检中发现,市场上约8%的大米样品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超标。真正优质的大米应该是微黄或略带米色,而非纯白如雪,过于洁白的大米往往经过了化学处理。
面对这些"毒食品",我们该如何防范?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大型超市和知名品牌的产品通常有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学会辨别食品的自然特性,过于完美的外观往往背后是添加剂的"功劳"。
购买熟食和即食食品时,要特别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择新鲜制作的产品。对于干果类食品,可以通过闻气味辨别是否经过硫磺熏蒸,自然晾晒的干果虽然外观可能不够漂亮,但更加健康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发现问题食品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举报。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不贪图廉价,优先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对于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更应该格外谨慎。老人的消化系统和解毒能力下降,儿童的各项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有害物质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不安全食品的伤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方便快捷的食品确实能为我们节省不少时间,但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多花一点时间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远比日后治疗疾病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简单来说,选择食品要记住几点:一看包装,是否完整、信息是否齐全;二看色泽,是否自然;三闻气味,是否有刺激性或异常香味;四看价格,过于低廉的产品往往隐藏质量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对食品的理性认知,不盲目追求外观和价格,而是以安全和营养为首要考量标准。
真正的美食不在于多么精致的外表,而在于其安全、天然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和家人选择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李明.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
2. 王健,陈洁,刘文静.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2):213-220.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4.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R].北京,2024.
5. 李思进,张华,王晓燕.食品中违禁添加物的检测方法研究[J].分析化学,2023,51(4):487-495.
来源:百度-刘小护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