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州爆火的荷花市集 把江南的夏天捧在手里
暑期一到,夏日里的大集成了最热闹的去处,全国多地同步开启“夏日赶集模式”。在苏州,夏日集市的浪漫就藏在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里。一桶桶含苞待放的荷花,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莲蓬,将这条平日宁静的街道,装点成苏州夏日最诗意的地方。
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苏州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叉口,已飘起阵阵荷香。一百多米的小路上,摆着七八十个摊位,带着露水的荷花与青翠的莲蓬层层叠叠,再搭配各种各样的本地自产果蔬,构成了一幅夏日限定的姑苏风物图。
荷花、莲蓬当“花心”,荷叶或者牛皮纸做包装,每份价格十元到三十元不等,买一束别样荷花,就把江南的夏天捧在了手里。
河南游客 李女士:本来计划去南京的,然后看到了这个荷花市场,就特意临时决定拐到这边了。
上海游客 袁女士:太美了,把夏日的浪漫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风雅“荷”来 太湖畔的幸福奔赴
一朵荷花串联起的不仅是古城的烟火与诗意,更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链。在这里,每天都汇聚着许多农户,他们天未亮便起身,从自家荷塘采摘最新鲜的荷花、莲蓬,再辗转数小时,将这份夏日限定的美好带到市民和游客面前。
凌晨三点多,夜色深沉,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蔡村的不少农家已亮起灯火。来不及吃上一口早饭,他们便匆匆赶往太湖边,抢摘最新鲜的荷花。
今年75岁的沈秋云和她的老伴诸云良都是种荷人,自家的池塘种满了荷花,从6月底开始,每天早上3、4点出门摘荷花,再坐上公交专线,穿越40多公里路程,把带着泥土气息的浪漫从太湖边送到白塔西路市集上,成了他们的日常。
早上7时,沈秋云抵达了“荷花市集”,找到空位,摆开摊子,开始叫卖。
沈秋云卖的是最传统的荷花品种,包扎也沿袭老法:荷叶撕个口子,绕着花茎裹一圈。
过去,荷花卖不上价,都是卖莲蓬或其他果子的搭头。“荷花市集”爆火后,荷花既卖上了价钱,还卖出了销量。
因为荷花市集的红火,沈秋云靠着卖荷花攒下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也让她圆了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到北京旅游。前不久,沈秋云如愿站在天安门广场,手抱一束粉荷,定格灿烂的笑容。
从“荷”而来 城市管理与烟火气“共赢”
凌晨3点的太湖边,花农下水采荷;早上6点,白塔西路已弥漫荷叶清香。
从果农菜农挑担走街串巷、随地售卖,到“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正式启用,加上周边密集的旅游景点和旺盛的游客量,白塔西路逐渐形成了全国最火“荷花市集”,也让古城在秩序与烟火之间找到了共赢的答案。
过去,每到苏州本地蔬菜瓜果成熟期,因为没有固定的市集,果农、菜农们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随地售卖。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与城市秩序,2009年苏州市出台政策,提出在街道两侧为农户开辟临时的销售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筹备,2010年,苏州首批73个季节性水果疏导点正式启用。
2020年,姑苏区城管委结合前期经验,进一步推出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其中,白塔西路疏导点因周边有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密集的游客量为市集带来了旺盛商机,莲花、莲蓬颇受游客欢迎,来此摆摊的花农日益增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
姑苏区城管委市容处四级主办 许丙峰:这个是他们自发形成的,就是觉得卖水果的时候带点荷花,然后荷花有人买了,就卖得多了,赚到钱了,生意就越来越好。
“荷”以长久 共同维护让“网红”变“长红”
荷花市集火了,经营秩序规范、环境卫生维护、交通秩序保障等问题成为新挑战。白塔西路上,一场从“围堵”到“守护”的城市治理正在上演。
这个夏天,“荷花市集”突然走红,摊点也从十几个猛增至近百个,日均人流激增近万人次,每天垃圾清运量达七八十桶。
姑苏区拙政园片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 王玉昌:这个点位一天产生的垃圾量要赶上一个社区产生的垃圾量,人流、车流多了之后,交通的压力也很大。为了让这个点位从“网红”到“长红”,很多个部门都在参与这个事情,都在研究这个事情,争取后期出台一个精细化的管理方案,让这边更加规范有序。
从曾经的“撵摊贩”到如今的“帮搬筐”,苏州的城市治理理念一直在转变,城市管理者成了烟火气的守护者。精细化、靠前化、温情化的服务,也让这个看似体量不大的市集成了苏州古城夏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姑苏区城管委市容处四级主办 许丙峰:苏州本来就是要讲文化、讲浪漫的,有这个底蕴在,如果政策加持的话,可能会发展得更好。理想状态就是满足市民需求,实现果农增收,市容秩序管理良好,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