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热量“不守恒”
减肥的本质是创造并维持“热量赤字”,即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为了消耗热量,许多减肥者都曾尝试饿着肚子站上跑步机,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在身体“后台”运行的“基础代谢”才是耗能的“主力”。即使一个人整天躺在床上不动,身体也会消耗一定的热量来维持心脏跳动、呼吸、细胞修复等基本的生命活动。这部分热量消耗就是基础代谢,它占据了我们每日总热量消耗的60%~70%,是减肥过程中更为关键的角色。
“管住嘴” 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减少热量摄入,但长期来看,过度节食反而会导致身体进入“饥饿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同样,“迈开腿”虽然能增加热量消耗,但身体存在“能量补偿机制”,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进入一种“节能模式”, 从而降低基础代谢率。此外,运动后,人们往往会因为“补偿心理” 而摄入更多食物,反而削弱了运动的减肥效果。有研究发现,身体中脂肪量越高,“能量补偿”效应越强,所以“胖子越减越肥”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管住 嘴,迈开腿”对减肥没有作用,而是要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饮食调整和运动安排。
在饮食方面,我们不应过度节食,而是要选择更适合减肥的食物,即热量低、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研究表明,一个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总量大于等于30克,可显著降低肥胖风险。此外,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TEF)高达20%~30%,远高于碳水(5%~10%)和脂(0~3%),在帮助身体消耗热量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因此,增加优质蛋白( 瘦肉、鱼类、低脂乳制品)的摄入,既能维持肌肉量,又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可以大大提升减肥的效率。
在运动方面,我们同样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减肥人士应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这样运动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若时间有限,可以选择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每次只需20分钟左右就能达到进行40~60分钟传统有氧运动的燃脂效果。同时,应配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 降低体脂率并提高基础代谢率。不过,长期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因此,每周要安排一两天“休息日”,期间可不做任何运动或仅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恢复。
脂肪细胞“不简单”
传统观点认为,脂肪细胞只是被动储存能量的“储能U盘 ”,但近30余年的研究证实,它们其实是高度活跃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直接影响代谢、免疫甚至大脑功能。特别是内脏脂肪(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它能优先释放游离脂肪酸,该物质可直接进入肝脏,导致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它还能分泌炎症因子( 如TNF-α、IL-6 等), 它们能长期激活免疫系统,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曾将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移植到瘦弱小鼠体内,瘦弱小鼠很快就出现了炎症反应,并出现了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硬化等症状。随着内脏脂肪增加,身体会更容易进入“储能模式”,进而陷入“越胖越难瘦”的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在操控”
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却“多喝一口凉水都长肉”?这可能是肠道菌群造成的差异。
科学研究发现,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能降解肠道黏液层蛋白质,刺激黏液分泌,增强肠道的屏障能力(减少肠内毒素进入血液。同时,它通过激活TLR2信号通路,可以减少脂肪组织炎症,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019年,学术期刊《自然-医学 》上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超重者每日口服100亿菌落单位的A. muciniphila MucT 菌株( 简 称 Akk 菌 )活菌,持续12周后,内脏脂肪平均减少2.3千克,胰岛素的敏感性平均提高了30%,血液炎症标志物水平也呈下降趋势。
拟杆菌门的菌群能够有效发酵膳食纤维,进而生成丙酸。作为一种关键的代谢产物,丙酸可显著抑制肝脏中脂肪合成酶(FASN)的活性,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遏制脂肪的合成过程,为维持健康的脂肪代谢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普雷沃菌就是拟杆菌门中的一类重要菌群,它不仅能够分解膳食纤维,还能调控代谢-免疫平衡。有科学研究发现,肥胖人士经过1年 的减肥治疗后,其体内拟杆菌门菌群的比例从3%上升至6%,而且菌群数量与体重下降呈正相关关系。
克里斯滕森菌是一种与遗传关联性很强的菌种(其丰度受基因调控),能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丁酸),它们可促进脂肪氧化,进而减少体内脂肪。不过,因该菌群培养难度较高,目前尚无直接补充该菌群的临床研究。
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人体会陷入一个“肥胖循环”:高脂饮食→破坏菌群平衡→内毒素进入血液→慢性炎症 + 胰岛素抵抗→更易储存脂肪→菌群进一步恶化。肠道菌群的失衡是肥胖的“隐形开关 ”,所以,对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调整体内菌群可能比单纯节食更有效。
压力激活皮质醇
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发现,肥胖不仅与消化系统有关,还与我们的神经系统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肥胖可能是HPA 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衡的结果。长期的压力信号(如工作焦虑、睡眠不足等)会激活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RH 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 促使肾上腺分泌皮质醇。
皮质醇的作用包括:促进内脏脂肪堆积;刺激食欲,提升大脑对甜食的渴望;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阻断脂肪分解供能。皮质醇还会提升胰岛素水平,从而将机体的代谢模式锁定为“储能状态”。实验研究发现,给小鼠注射皮质醇类似物,4周后,其内脏脂肪增加了40%。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压力大时“喝水都能胖”。“压力肥”的本质是“激素绑架”,而非单纯的热量过剩。(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8A
,一键下单